“目前所謂漲價,是各大啤酒廠商在局部地區的局部產品漲價,并非全面提價,目前局部的范圍還不清楚。”藝術精釀啤酒廠創始人羅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漲價實際上傳遞了一個信號,即在中國啤酒的銷量增長停滯的情況下,漲價僅僅是其中一種手段,各大集團都想要提高利潤。
隨著中國啤酒市場集中度大幅提升,市場也從競爭型市場轉向寡頭市場,根據歐睿咨詢此前公布的數據,2005年,中國啤酒市場前五名集中度只有不到五成,而在2016年,這一數字已超過80%,按照銷量口徑統計,華潤雪花占比28%排名第一,青島啤酒19%排名第二,百威英博17%排名第三。
巨頭各自控制著不同的省份市場,格局保持穩定,隨著競爭的趨緩,各家啤酒企業對利潤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并非依靠漲價,而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
在歷經三年時間的深度調整后,啤酒行業正在企穩回升。在啤酒營銷專家方剛看來,啤酒行業正在進入拐點期,“2013年啤酒行業產量5000萬噸高峰,之后經歷了長達24個月的連續下滑,這是第一拐點,2018年則是銷售收入“拐點”,到2020年回頭看2018年,行業銷售額增長很可能是雙位數暴增,可以說‘大戲’在于利潤指標改善。”
長江證券研報顯示,消費升級成為行業二次發展機遇,數據顯示,2011~2016年期間國內經濟型產品份額下降約9.3%,而高檔產品以及中檔產品份額分別提升5.6%、3.7%,伴隨行業消費升級,中高端產品占比將持續提升。在此基礎上,啤酒消費的內在增長動能逐步切換,逐漸從后量變時代進入新質變時代,“質增”將逐步替代“量增”。
比如青島啤酒推出了奧古特1903、皮爾森全麥精釀、全麥白啤等高端新品,并對純生產品進行包裝升級,2017年上半年公司的啤酒總銷量為453萬千升,其中主品牌銷量212萬千升,以“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1903、純生啤酒”為代表的高端產品銷量實現90萬千升。重慶啤酒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6.87億元,同比增長19.91%,報告也顯示該公司中高檔產品收入占比已達85%。
與此同時,國內巨頭也開始關停一些低端產能,提升效率。
“嘉士伯在2016年關閉17家工廠,旗下重慶啤酒自2015年以來也已經關停或轉讓11家工廠。百威英博在2016年3月關閉了位于浙江舟山的工廠,其投資持股的珠江啤酒于次年3月關閉生產普通低端瓶裝啤酒的汕頭工廠。華潤在過去兩年里也關停了10家左右的工廠。關閉低效工廠有助于減虧增效,優化產能,提升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有啤酒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國內的國產啤酒企業基本都是國有企業,而中國國企改革對于資產回報的要求也比較高,會推動企業要提升效力。2018年啤酒行業中工廠關停的速度還會加快。”
對此,瑞銀分析師認為,中國啤酒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階段,尤其是2014年以來的供應自律,2017年大眾消費市場總體需求復蘇以及成本節省,中國啤酒企業的盈利能力已經達到拐點。預計2017~2020年,中國啤酒的利潤將實現年復合增長率28%,而動力來自高端化趨勢加快,以及中國啤酒企業的資產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