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數據顯示,國內啤酒業2014年前三季度啤酒行業銷量增速降至3%左右,8—9月份行業銷量甚至出現15%的下滑,第三季度產銷增速從上半年的6.2%降至1.7%,“旺季不旺”成為行業主要趨勢。
根據燕京啤酒公布的三季報,2014年7-9月,公司共計銷售啤酒164萬噸,與2013年同期的195.6萬噸相比,同比下降16.16%;青島啤酒第三季度銷量為284萬噸,同比下降3.73%;重慶啤酒上半年產銷量為51.46萬噸,同比下降12.63%。
啤酒專家分析,啤酒銷量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之一,其增幅變化與大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三公”消費受限政策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今年剛傳導到啤酒業,所以今年啤酒行業整體銷量可能會出現首次負增長。
事實上,國內啤酒業有規模低利潤的狀態一直引內業人士不滿。據業內某高管透露,雖然中國啤酒的消費量位居全球第一,遙遙領先于二、三名,但其主要競爭優勢在于拼量,利潤較低。其中,中低端產品競爭最為激烈,利潤平均只有幾分錢,而江浙一帶競爭更為激烈,利潤甚至是一瓶一分錢。所以在啤酒業內流傳著一句笑話,做啤酒就是做農民,永遠看天吃飯,一是看溫度,溫度高消費的人才會多,二是看原材料成本?梢哉f,中國是世界上單瓶啤酒利潤率最低的國家。
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啤酒行業虧損企業的覆蓋面要比其他酒種高,達28.3%,而且從競爭格局來看,2014年華南、華北、西北的競爭相對激烈,華南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率只有7.8%,2014年有4個省市出現虧損,分別是天津、山西、黑龍江和湖南,8個省市出現負增長。廣東啤酒行業人士表示,2014年省內虧損面沒有大變化,銷售費用高,低端產品多是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
自2014年以來,重慶啤酒的業績就已經顯現雙雙下滑的趨勢,三季度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下滑7.22%和26.95%,是上市以來首次連續三個季度業績出現負增長。
除了營收凈利表現不佳,2014年第三季度這個傳統旺季,多家酒企銷量還罕見出現了負增長。
對此,有啤酒業人士分析,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銷量往往決定了全年目標的水平,不出意外的話,上市啤酒企業第四季度都會通過預付款的形式去追平,進而把銷量做上去,但是如果落差太大也很難追。
據了解,2014年前三季度啤酒行業銷量增速降至3%左右,行業銷量8—9月份甚至出現15%的下滑,第三季度產銷增速從上半年的6.2%降至1.7%。
為何旺季里的啤酒動銷起來也如此乏力呢?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去年“三公”消費受限對中高端餐飲市場影響至今,個別企業近70%銷量依賴于餐飲市場;今年夏季氣候屬于冷夏,部分區域市場因為雨天數量增加而影響了銷量。此外,百威英博作為2014年世界杯主贊助商,挖走了市場一大部分份額,這就導致其他啤酒企業遭到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