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傳統、市場基礎以及高毛利等多重特點于一身的白酒產業吸引眾多業外資本入局同時,跨界巨頭所持白酒業務卻紛紛陷入僵局。近日,記者了解到,此前便已放出消息的貴州醇酒業股權被維維股份轉讓一事已有新進展,后者已與與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這種左手轉右手的行為被業界認為體現了巨額虧損的貴州醇已成為燙手山芋。與此同時,海航物流集團在12月份出讓的系列資產中,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懷酒也被列入其中,再加上此前娃哈哈出讓領醬國酒一事,可見業外資本在白酒產業投資中經歷失望。業界觀點認為,營銷渠道及模式不匹配、品牌定位混亂等問題成為這一現象主要原因。而隨著中國白酒產業往高端化與集中化的趨勢發展,未來白酒行業留給這些跨界企業的發展空間將愈發局促。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跨界巨頭折戟白酒圈
從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中,維維食品飲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維股份”)在近日召開的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擬轉讓貴州醇酒業有限公司股權關聯交易的議案》,并于12月10日與維維集團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根據協議內容,此次股權轉讓的交易價格為2億7500萬元,從協議訂立后的10個工作日內,由維維集團向維維股份支付首期股權轉讓款1億4025萬元,并在協議訂立后6個月內支付雨下股權轉讓款。
此次交易在2018年年中便已進行公布。彼時維維股份發布公告指出,在對貴州醇酒業的股權轉讓交易完成后,維維股份將不再持有貴州醇酒業股權。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不排除接下來維維股份要繼續剝離旗下另一家白酒企業枝江酒業的可能性,因為枝江酒業近幾年的業績也是處于持續下滑的態勢。
無獨有偶,海航物流集團12月對旗下懷酒資產進行出售一事,也引發了業界的關注。海航物流對貴州懷酒的持有,始于上一輪白酒黃金時期,茅臺超強的吸金能力,引發了諸多業外資本對醬香酒的“垂涎”。海航物流也一度對貴州懷酒抱有極高期待,各相關方更公開表示力爭在海航物流收購完成后5年內,使懷酒產能突破1萬千升。海航方面更謀劃推動懷酒進入資本市場。但時至今日,不僅懷酒仍未登陸資本市場,并且公開數據顯示懷酒儲存的基酒量也僅為5000千升,與當初過萬產能的豪言壯志相去甚遠。
不單單是維維股份與海航物流嘗試退出白酒領域,更早前娃哈哈對表現不佳的領醬國酒進行出售。在公開報道中,一度傳言娃哈哈計劃放棄白酒業務。不過娃哈哈方面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領醬國酒仍然在娃哈哈集團的旗下,白酒業務依然在開展。但不同的是,生產業務發生變更,消費端的開拓將成為重點,娃哈哈將繼續進行領醬國酒的品牌及銷售業務。
終端難覓產品蹤跡
一系列事件都讓業界對業外資本涉足白酒圈的前景,表達出擔憂與質疑。但之所以業外資本在白酒勢頭向好的趨勢下選擇對相關資產進行出售,與這些白酒欠佳的市場表現分不開。
有業內人士便指出,剝離常年虧損的貴州醇酒業對維維股份而言是減負,接下來企業的業績報表會有更優表現。并且,選擇由維維集團接盤而不是對外出售,或與當前貴州醇酒業的尷尬處境有關。當前中國白酒呈現出啞鈴形,一端是價值,另一端是價格,而貴州醇剛好處于中間的尷尬位置,難以尋求到合適的買家。
從貴州醇近幾年的業績數據來看,從2015-2017年,貴州醇酒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為7244萬、6606萬和6363萬元,凈利潤分別為-4920萬、-4907萬和-5151萬元。一路下跌的同時,嗨伴隨著終端覆蓋情況的窘迫。在記者的調查過程中,盡管在天貓、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仍能看到貴州醇的覆蓋,但在線下零售店,貴州醇難覓蹤跡。
同樣難覓蹤跡的還有領醬國酒。記者僅在酒仙網能夠尋找到領醬國酒的線上旗艦店,并且店內的多款價格較高的酒款持續處于缺貨狀態。同時,在娃哈哈集團官方的產品名錄介紹中,無法查詢到領醬國酒的相關信息,甚至當記者依據領醬國酒提供的微信訂購號進入北京地區的“娃哈哈到家”平臺嘗試選購領醬國酒時,發現除了娃哈哈旗下飲料產品以外,無法尋找到領醬國酒的身影。
面對業外資本在白酒領域受阻,相關產品在市場表現欠佳。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白酒2000年以后的資本化進程說明,中國白酒是一個周期性強,復雜程度高,整合難度大,嚴重依賴品牌效應的傳統行業,對于所有的行業外資本來說,直接參與經營將是風險大于收益。尤其是酒水非常依賴原有廠家的經銷商資源,一旦外資進入必然改變原有的人員結構,造成廠商資源流失。
業外資本需理性布局
融澤咨詢酒類營銷專家劉曉威也認為,就單純的白酒銷售而言,即使具有銷售渠道現有資源和銷售團隊,但銷售團隊以上到下的人員,對白酒的行業特性把握并不夠精準,對白酒的關鍵點把握存在偏差,就造成白酒產品放在現有渠道,產品動銷與終端反饋都很差的局面。
但事實上,業外資本對于所收購白酒企業管理狀態的頻繁變動,也為業界詬病。近幾年貴州醇多次換帥,盡管被維維股份方面強調為正常人事調動,但仍有觀點認為,企業掌舵者頻繁變動,旺旺意味著戰略方向的大調整,這對于貴州醇這樣連連虧損的企業而言,是具有較高風險的。
劉曉威認為,對于業外資本目前在白酒領域的表現,還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首先是資方可以賦予白酒企業更為獨立的經營自主權;其次是白酒的市場運營推廣是前置性、持續性資源投入。白酒運營的渠道建設、消費者培育等市場基礎建設工作,都是持續性、前置性的市場費用投入,有的品牌在局部戰略性市場的培育周期甚至長達3-5年,這些資源使用方式,對很多投資公司和行業外資本是很難接受的;更進一步來看,2012年以來白酒行業的深度調整,擠壓式增長方式,留給中小型白酒企業的市場空間已不大。
但劉曉威同時認為,對很多投資公司與業外資本來說,市場機會不大,市場需要長期大量的、持續的前置性資源投入、未來的成長空間有限等問題,也意味著這些業外資本可以重新配置自己的資產,獲得更高的資本收益與回報。總體來說,符合行業深度調整期,對部分資本和品牌的市場擠出效應的總體規律。也正是如此,經歷過長時間非理性投資階段的業外資本,隨著行業擠出效應顯現,投資白酒領域,需要也必然會逐步回歸理性,在進行投資與并購過程逐步趨于理性和謹慎。維維和海航事件,對業外資本進入白酒行業會起到負面影響。但白酒行業中被市場低估的企業與品牌、優質區域性白酒品牌的戰略性投資機會仍然存在,有智慧的資本機構仍然存在進入白酒行業的動機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