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青島啤酒合資不到兩年,三得利就醞釀撤離中國啤酒市場。一時成為一大新聞,但是就三得利而言,這應該是企業戰略調整的一個組成。
中國啤酒市場占世界四分之一,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市場,而三得利啤酒也連續12年獨占上海啤酒市場榜首,市場占有率也接近30%。但為什么還是要撤離中國市場呢?日本媒體認為是中國經濟出現萎縮市場將持續縮小所導致的。但是,這并沒有說明什么問題。要知道三得利的中國啤酒事業在三得利海外開拓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同時,也是在條件非常困難下成功開拓市場的。所以,中國經濟的波動并不應該是撤離中國的主要理由,實際上,同樣是和青島啤酒合資的日本啤酒企業朝日啤酒公司正試圖填補三得利撤離后的空缺。三得利的撤離原因還是需要從這個企業本身來尋找。
中國是三得利最早在海外開設生產工廠的地方。在國際電話還不暢通的1984年,三得利啤酒就進入了中國市場,通過跌打滾爬,三得利公司把在日本的一些經營和營銷手法搬來,克服了環境和市場大不同于日本的種種困難,終于在10年后成功地在中國市場站穩了腳跟,一時間還在華東地區獲得超過50%的市場份額。然而,面對世界啤酒巨頭咄咄逼人的攻勢,三得利沒有加大投入來鞏固和發展他們的市場地位,在中國的啤酒事業成為企業的一種雞肋。
實際上,三得利一直沒有把啤酒作為最主要的事業。他們的銷售額在2014年超過麒麟公司,成為日本最大的飲料公司。但是,三得利并沒有滿足日本第一,他們瞄準的是世界第一。三得利計劃到2020年整個集團的銷售額達到4萬億日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威士忌生產企業。但是,這樣的計劃表面上看是三得利的雄心展現,其實這也是該公司頗為無奈的一種選擇。
因為在2014年,三得利花費1.6萬億日元的天價并購了美國最大的蒸餾酒生產企業的占邊威士忌公司,這使得三得利公司一舉從世界第10位蒸餾酒公司躍居第三位。但是很多專家對這次并購效應都持懷疑的態度,因為美國的占邊威士忌基本只是在美國本土銷售的,很難開拓海外市場,并購對產品的銷售并沒有太大的拉動作用。而這次并購所需要的融資被認為是日本民間企業最大規模的融資,這也將成為三得利的沉重財務負擔。事實上三得利已經意識到今后幾年可能是決定企業未來命運的關鍵時期,所以一直是由家族經營的三得利破天荒地把經營權交給了從日本便利連鎖企業羅森公司招聘過來的社長,希望引進新鮮血液來促進企業的正常發展。
結果,三得利重新打出已經放棄了的經營口號,即“選擇和集中”的經營方針。他們將集中經營資源投入到飲料和烈性酒的事業中,而啤酒事業只能繼續作為輔助性事業而存在。基于這樣的企業戰略,三得利當然不愿意與啤酒界的世界巨頭直接競爭,撤離中國啤酒市場也就是時間的問題。只是放棄中國這樣的市場,對三得利來說不知道到底是福還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