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電“中國酒城,正在加快建成區域中心城市”媒體瀘州行集中采訪活動19日在瀘州開啟。“中國酒城”瀘州位于四川省東南部,正在筑牢根基,完善功能,提升品質,加快建成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不斷釋放強磁力。
每到節假日,掛著川滇黔渝各地牌照的車輛從瀘州93公里繞城高速公路8個入口進入瀘州,陪家人,過周末,已成為酒城新景。
瀘州何以成為眾人吸晴之地?這主要得益于瀘州加速建成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
作為四川省唯一處在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的城市,對接“一路一帶”戰略,貫徹落實省委“兩個率先”,瀘州作出建設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的決策。做強產業,完善功能,提升品質,建設產業集聚中心、教育醫療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大城瀘州正成為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的大磁場,吸引周邊5000萬人來此創業、定居。
發力產業,筑牢根基
1983年瀘州建市時,城區面積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萬。經過30多年的發展,到2013年底,瀘州順利實現“雙百”目標,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0.3萬人,邁入了大城市行列。
城市不斷變大,開放大氣的瀘州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走產城互動之路成為瀘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內涵。
“沒有產業支撐,城市再漂亮也是‘空城’。”瀘州市市委書記蔣輔義說。圍繞“產城相融,產城一體”,瀘州在中心城區周邊規劃建設瀘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瀘州白酒產業園區三大產業園區。
在這三大園區,瀘州布局八大產業,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各占一半。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謀求產業轉型升級,瀘州精準發力產業,筑牢區域中心城市根基。
酒業、機械、能源和化工是瀘州傳統四大產業。立足于做優傳統產業,瀘州在保持酒業領先發展、率先發展的同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調結構,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堅持鞏固優勢與培育新興產業并舉的瀘州,還培育發展現代醫藥產業、智能電網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智慧城市產業“四新”產業,以頂層產業規劃為引領,力促項目落地,打造瀘州工業經濟“升級版”。
2014年和2015年,分別是瀘州市確定的“產業發展突破年”和“產業轉型發展年”。兩個年頭均圍繞產業“打轉轉”,不同的是一年求“突破”,一年謀“轉型”,最終目標是在產業集聚下做優存量、做大增量,把瀘州建成長江經濟帶工業強市。
項目負責制、倒排工期、每半年召開一次產業發展流動現場會……一系列舉措,讓瀘州產業發展步履堅實:一季度,瀘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川滇黔渝結合部9個城市中,排名首位。
目前,瀘州三大園區入駐企業136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5家,占全市71%,解決就業16萬人。
瀘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三大園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并全部建設成為“千億園區”,綜合性收入突破3500億元,解決就業35萬人以上,為建成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強力支撐。
提升品質,增強磁力
瀘州地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擁有以瀘州醫學院為代表的一批全國、全省知名醫療機構。全市醫療衛生資源居全省第二。
10月19日,總投資65億元西南醫療康健中心項目建設工地一派繁忙,工人正進行醫療區主體工程地下負一層頂板澆筑。“項目建成后,將為市民提供集醫療、康復、養老等為一體的高品質服務。”該項目現場負責人王躍平介紹。
隔江相對,投資85億元,規劃面積9166畝的“教育旗艦”川滇黔渝結合部教科城施工如火如荼,“建成后,教科城除了囊括市內所有大中院校,還有綜合實踐基地,在基地,學生不用帶書和筆,只進行實踐課程,普通學校做的,這個基地都不做,普通學校做不到的,這個基地全能滿足。”教科城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羅太榮說。
一醫一教,均選在瀘州城西和城北組團最好的地段。項目建成,瀘州教育、醫療兩大領域的優質資源將實現一次聚集和更新,形成對川南、黔北、滇東、渝西等周邊地區5000多萬群眾的醫療和教育服務輻射能力。
為提升城市品質,瀘州市出臺規定,搬遷一棵古樹、大樹得市長簽字同意。在瀘州市主干道天府中學校門旁,一棵參天樟樹似一把大傘,為主干道投下一片陰涼。“這棵樹的保護相當不容易。”瀘州市園林局負責人說,當初修建主干道時,市長、副市長共5人簽字才保住了這棵樹。
瀘州大手筆提升城市品質,保護古樹僅其中一舉。把最好的地段建成廣場,大氣魄在寸土寸金的繁華鬧市區“留白”,瀘州更是不遺余力。新區轉盤位于瀘州城區中心“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原計劃建成住宅區。后來,瀘州市委、市政府大筆一揮,為市民打造近千平方米的公園。
瀘州市濱江路,最美的岸線資源一度被過度開發,經營戶占用河灘地進行經營,亂搭亂建現象隨處可見。2012年,瀘州市委、市政府對“兩江四岸”進行規劃建設和整治,一年多后,濱江路全新亮相,市民驚呼“整巴適了”。
這些年,瀘州通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優秀旅游城市”,建成瀘州大劇院、奧林匹克體育公園、國窖廣場、黃艤酒文化體驗園等標志性文化項目,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瀘州還全力推進金融服務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建設,增強城市集聚力。目前,全市共有19家銀行,初步形成了門類眾多、種類齊全的銀行業金融服務體系。截止2015年8月底,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同比增長12.99%,余額達到1747.43億元;各項貸款同比增長13.76%,余額達到1018.07億元。國內第一個一次性建成業態最齊、品類最全的新型專業市場群西南商貿城一期項目已建成投運兩年多。2014年實現交易額38億元,2015年上半年實現交易額26.47億元,帶動就業5萬人。
構建樞紐,暢通內外
一說到中心城市,“堵”仿佛成為某個烙印。
如何緩堵保暢?如何讓城市內暢外通?
做暢交通,加快建設全國首批綜合運輸服務示范城市成為瀘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要義。按照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瀘州推進主城區“兩環四橫六縱五聯絡”骨架路網建設,實施“三橋一隧道”核心工程,對城區重要通道節點實施下穿式或立交改造,全面做暢城市交通。
如何暢通進出城?瀘州建成93公里的繞城高速公路,建設8個快速進出城通道,提升市民進出城的通行能力。
為了讓市民出行“快”起來,瀘州正規劃瀘州至合江城市輕軌,構建瀘州大都市區高速交通環線。除此,瀘州還加快城際快速通道建設:規劃宜瀘渝沿江鐵路、瀘渝城際輕軌,強化與跨區域城市群的城際交通網絡連接,促進與成渝、滇中、黔中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規劃建設的川南城際鐵路和渝昆鐵路也將讓瀘州進入高鐵時代。”瀘州市規劃局局長說。
隨著瀘州通往古藺的高速公路加快建成,瀘州將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形成“一環六射”高速公路網,境內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78公里,居全省第6位、川南第1位,實現了與省內城市和滇、黔、渝地區重要城市的高效互聯互通。“現在,成都、昭通、畢節、遵義等城市融入了瀘州2.5小時交通圈,南充、廣安、資陽、樂山等城市圍成了2小時交通圈,瀘州到重慶、宜賓、內江、自貢、赤水等城市的1小時快捷通道也已建成。”瀘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說,交通通達,帶來的將是瀘州發展大提速。
內暢外通還不止于此。瀘州還擁有有四川第一港——瀘州港和四川第三大航空港——瀘州機場。“縱向,瀘州港已與成都、昭通、攀枝花、昆明合作;橫向,與武漢、南京、上海等合作,一系列大手筆縱橫合作,瀘州港正成為‘川滇黔的港’。”四川瀘州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兢直言。
目前,瀘州已經開通16條航線,基本構建起連接國家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周邊省會城市及部分旅游熱點地區的空中航線網絡。到2020年,瀘州機場將開通更多的國內航線,并適時開通至香港、新加坡、首爾、臺灣、泰國(東南亞)等國際(地區)航線,旅客吞吐量預計將達到175萬人次,將成為長江上游地區重要區域中心機場和國際空港。
目前,宜居、宜業、暢通的瀘州正吸引周邊人口來此定居。10月18日,瀘州舉行房交會,來自貴州習水市的張濤在瀘州的一個樓盤下了單。教育、醫療和城市環境,是他選擇瀘州的理由。據該市住建局統計,瀘州買房人中,市區外竟然占到了48%,比例名列全省城市前列。瀘州還吸引大批“歸雁”回鄉創業。僅瀘縣回鄉創業人數達到350多人,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年產值38億元,吸納了6萬多人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