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云貴川三省立法共同保護赤水河流域”消息令國內白酒從業者拍手稱慶。
而鮮為人知的是,早在2011年,國臺酒業就以“節能、高效”的生產理念,為保護赤水河的生態貢獻了一份國臺力量。
1、節能、高產的“國臺十年”
早在2011年,國臺酒業就以“國臺酒莊”為初始點,開啟了智能化、數字化生產之路,憑借在車間建設、空間布局、機械制曲、潤糧蒸酒、智能存儲等方面的科技突破,為全面數字化智能釀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國臺酒業積極推動全面數字化智能釀造,目的只有一個,“要將傳統釀造“12987”工藝提煉為數據,為進一步清晰標準、建立系統。”
按照國臺酒業董事長閆希軍的介紹,“國臺酒莊”的第一個車間就是立體架構,把傳統的一層式,半邊釀酒、半邊攤晾的釀酒車間調整為兩層,向空間要資源,進而達到“節約一半土地,擴大一倍產能”的效果。
此外,閆希軍強調,“集約化的設計也能釀出好酒,并且與中央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盡管前期投資大,但絕對是利于茅臺鎮長遠發展的設計。”
2011年-2021年,十年過去了。如今的國臺酒莊,其轟鳴的釀酒車間內“機器比人多”,智能化與數字化“更上數層樓”。
2021年8月,正值第五輪次酒釀酒期,“國臺酒莊”智能釀酒第四車間內機器轟鳴聲陣陣,卻鮮有見到工人的身影穿梭其中。
據車間操作員介紹,這就是智能化釀造。以前復雜的一道道釀酒工序,現在可以不再經由人工去完成,以前幾十個人的工作量已經被機器取代,節約時間、人力的同時,較之以前也更為準確、便捷。
另值得一提的是,國臺酒業是全國醬酒行業第一家啟用智能車間的酒企。
2、國臺酒業的目標:“人員、資源、環境的和諧!”
在中國,釀酒行業一直是傳統行業的代表,重人工、重能耗,每一瓶優質好酒的背后都少不了釀酒人的辛勞與大量的資源消耗。
可是,國臺酒業卻致力于打破傳統,與大家“逆向而行”,堅持以人為本、資源集約、環境友好。
2021年被國臺酒業定義為“全面走向數字化智能釀造的元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國臺酒業參照智能釀酒第四車間的設計方案和運行理念,對1號釀酒車間進行了升級。
閆希軍指出,茅臺酒也好,國臺酒也罷,一瓶好醬酒都離不開茅臺鎮。但茅臺鎮的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終究是有限的,粗放式發展難以長期為繼。
除了要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釀酒企業也要更多的為員工考慮,高強度、重體力的勞動模式持續不變,以后酒企招工都會有問題。
正是基于對“資源、環境與人力”的考量,國臺酒業確立了企業“和諧發展”的理念。
一方面是堅持自2011年以來的“節能、高效”生產模式;另一方面,則是以人為本。
未來,隨著數字化智能釀造的推進,國臺的釀酒工人要進入白領階層。
國臺酒業在繼承核心工藝本身的基礎上,會逐步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改造,消除繁重的人工勞動環節。
最終的目標是,“構建以生命健康為本的人文精神,將產品需求與科技內涵、環境生態和建筑藝術相融合,實現集約、人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3、“十四五”期間:繼續改善釀酒環境,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進入“十四五”以來,眾多醬酒企業都在向更健康、更智能轉型,國臺酒業作為“先行者”,一直處于“領跑集團”。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醬酒持續火熱的當下,生產與環境,產能與庫存的矛盾越發突出,國臺酒業能否堅持下去,又是否愿意更進一步?對此,國臺酒業方面的回答是“肯定的!”
閆希軍表示,“與茅臺酒一樣,國臺酒也是天人共釀,得益于茅臺鎮得天獨厚的產區生態環境。只有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不斷提升茅臺鎮的產業生態水平,我們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據了解,2018年,國臺酒業就曾捐贈100萬元用于保護赤水河源頭。
而且,國臺酒業一直努力在水循環系統、節約電氣能源等方面進行科技創新,以“尊重自然、敬畏生態”的態度加強對赤水河的保護。
對國臺酒業而言,堅持智能化、數字化釀造既是保護好赤水河生態的最佳方式,也是追求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的最好辦法。畢竟,科學技術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閆希軍直言,質量源于設計,標準重在精準執行。白酒產業要朝著這個方向創新發展,與時俱進。這是當代酒業中人的歷史責任。”
在業內人士看來,十年以來,國臺酒業在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釀造上的實踐成功,已經引起廣泛共鳴。
一是政府認可,今年6月21日,國臺榮獲貴州“AAAA級生態釀酒企業稱號”;
二是行業認可,傳統釀造時代正在向智能釀造、智慧釀造方向發展。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只有從環境、環保到原料工藝等多方面構建全生態體系,才是中國白酒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