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彼得·圣吉曾寫過一本非常經典至今仍然暢銷的書——《第五項修煉》,主要講是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也就是組織的學習與創新。其主要觀點是“一個企業唯一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就是比對手更快更好的學習能力”。組織如此,個人亦如此。
管理總監現身說法,與我們面對面親授“為什么要學習”和“怎樣學習”兩個方面的觀點和看法。
一.為什么說學習力很重要
因為,沒有學習力就沒有競爭力!我們不妨看看生活和工作中有兩種現象:一是“職場現象”,同時進入一個單位的新人,有的人進步很快,有的人進步則很慢,幾年以后進步快的人成為骨干,更優秀的還成為領導,而進步慢的則在原地踏步,甚至被淘汰,為什么?還有一種“同學現象”,同一個班的同學,畢業五年后職場上的差別就顯現出來,十年后就有天壤之別,三十年后再看,就會出現人生的巨大反差。盡管有環境、平臺、機遇的差別,但導致職場和人生差別最大的原因是學習力的差異,真可謂“學習決定命運!”
1、學習力決定競爭力是自然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競“競”的是我們的適應能力,適者才能生存;天擇“擇”的是我們的學習力、創新力和應變力。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懂得學習的、會學習的,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無論古今還是中外,無論是名人還是凡客、概莫能外。學習是一個民族、一個企業、一個個人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學習力是競爭力的根基,競爭力源于創造力,創造力源于學習力。
2、學習力決定競爭力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看看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人類正在脫離工業文明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文明時代。尤其是近幾年大數據、互聯網+、工業4.0的快速發展,信息在爆炸式地增長,知識在成幾何級數快速展開,時間被重新定義,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被重構。時代變化太快,快得讓人無法想象,我們不學習能行嗎?
一個人不論我們擁有多么優異的學歷背景,或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都不能保證我們就可安安穩穩的工作一輩子。只有不斷的更新知識,才能保證自己與時代同步,才不會被淘汰出局。在知識經濟型社會,學習才是最好的鐵飯碗,而不是學歷!
二.如何提高學習力
提高學習力的方法很多,朱熹曾經說過:“無一人不學,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學習在每時每刻,無處不在。下面結合個人的體會,給大家推薦幾種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方法。
1、讀好書
讀書不一定就有學習力,但可肯定的是,不讀書絕對沒有學習力。我個人認為,讀書是提高學習力的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就,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在此建議大家讀一讀朱光潛老生生寫的《讀書是一種判斷》,會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幫助。針對公司在讀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兩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是多吃正餐,少吃快餐。要多讀經典書籍,不能為了滿足一時快感和獵奇心,讀那些沒有價值的書。不同的人生階段,讀書要有所側重,要讀與職業發展相一致、對事業要有所幫助的書。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書的人。
二是要聚焦,不要太泛。學一行,專一行。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讀書要跟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聯系在一起,用所學知識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2、多歷事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習”不能是兩張皮,而且“習”更重于“學”。如果將知識束之高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實踐出真知,工作是最豐富、最生動的課堂,只有多做,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學的技能和方法,這就是古人所講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在我們工作中,有的員工不能用心地做重復的工作,有的員工只愿意做輕松、簡單的事,不愿意做新業務,做難度大的事,做有挑戰性的事,這種態度對我們的學習成長非常不利。所以我們要多做事,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同樣的事,多做那些沒有做過的事、敢于和善于做難事;以此來不斷增長見識,增長才干,提升自我的價值。
3、廣閱人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就是要跟更多的、不同的人打交道,從他們身上吸取優點,摒棄缺點,不斷地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經歷形形色色的人,不論是過往的,還是將來的,每個人都是博大精深的活教材。對于那些優秀的、成功的人,我們要學習他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學習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對于那些失敗的人,要吸取他們失敗的教訓,規避他們曾經犯過的錯誤。
4、交益友
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這里所講的交友,是指要與高人同行,與圣人為伍,與智者相隨。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看他有誰相伴;你與什么人交往,決定了你的優秀程度。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困惑和迷茫,如有高人指點,就可以明確自己的方向,明白關鍵所在。因此,要多接觸那些德行、智慧、能力比自己優秀的人,多與他們溝通交流,聽取他們的教誨、指點,這是人生學習的捷徑。同時,我們要慎交友,要遠離那些低級趣味、充滿負能量的人,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善觀察
人生的親身經歷十分有限,但可看到的事情是無限的。在有限的職業生涯中,我們不可能嘗試很多的事情,但在我們周圍會發生很多的事情,如果能做一個有心人,對觀察到的事情進行思考,將會對我們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
我在工作中有一種習慣,在討論某一個問題時,會讓相關的人員一起參加,雖然參與人不一定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讓他們經歷了一項工作的思考和形成過程,豐富了他們的經歷,有助于他們的成長。只要我們多一分關注與留意,就會豐富個人的閱歷,就會多一份經驗積累。經驗積累多了,就能上一個新的臺階。
留心處處皆學問。有學習力的人會時常關注與自己工作相關的事情,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保持高度的敏銳,關注新的現象,學習新的知識,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學習就無處不在。
6、勤思考
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這些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外在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就需要思考。
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善于思考的人。我們思考什么?要思考在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它們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和借鑒;要思考工作的難點問題,用怎樣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要思考明天和未來,還有哪些重要的工作去做;要思考我們的生活,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深入的思考,只有將這些事情想清楚了、想明白了,做起來才會輕松、簡單。
思考要獨立。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是非難辨的時代,有些事情往往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簡單,是非黑白需要深入了解,仔細分析,準確判斷。我們要時刻保持聰慧的頭腦,凡事有自己的判斷,做到慎思明辨,這樣才能避免做錯事情,少走彎路。
7、?偨Y
吾日三省吾身。一個善于總結和反思的人,一定是一個善于學習的人?偨Y可以幫助我們積累經驗,也有助于我們吸取教訓。在總結中學習積淀,在總結后進步提高。
讓總結與反思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每干完一項工作后,要及時進行回顧與總結,既要總結那些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作為以后工作的新起點。我們更要反思工作中的不足,總結失敗的教訓,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加以規避。
我們不僅要總結自己,還要善于總結他人的經驗教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的成敗是我們很好的鏡子,從中學習經驗和教訓,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可以快速實現超越。
8、樂分享
我們進行知識和經驗的分享,表面上看是一種奉獻,幫助了他人,幫助了組織,其實是一種收獲,他完善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因為,每一次分享,我們要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回顧,補充新的知識,對自己是一個提升的過程;每一次分享,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又是一次新的升華。如果每一個人都參與到知識的分享之中,我們的組織學習氛圍就會更加濃烈。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過程,不斷積累經驗,增長見識的過程。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學習生涯決定著我們的職業生涯。為了未來的發展與成功,我們必須終身學習。
要做到終身學習,就需要有一個空杯心態,保持永不滿足的進取心。毛主席曾經說過:“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想學到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 如果我們以學習為責任,以成長為動力,將學習作為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卓越的人。
要做到終身學習,就需要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敏銳,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我們要保持對知識老化和思想僵化的警惕,時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只有這樣,才能不被時代發展的大潮所淘汰,才能在競爭中長期處于主動。
學習指引和成就未來。讓我們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讓我們的職業生涯更長、更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