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書中提到,十五年六年營銷公司在成立后業績短期提升,主要因經營的西鳳15年及西鳳6年系列產品為成熟產品,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和份額;該系列產品自2001年開始投放市場,在十五年六年營銷公司設立時已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品牌在陜西省內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同時具有成熟的經銷商體系和客戶群體。
酒業家注意到,招股說明書顯示,目前西鳳前五大股東分別是西鳳集團(44.03%)、綿陽基金(15%)、盈信集團(8.86%)、海兆投資(3.75%)、富海天航投資(3%)。
而西鳳成功上市之后,將有13家西鳳酒經銷商因持有股權而大大獲益。其中包括西安智德通掌門人王延安,華山論劍西鳳酒品牌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小軍,西鳳國花瓷實業公司孫士淮,擁有紅西鳳銷售公司40%股權的丁濟民,銀達集團董事長黃建柱,榆林市富源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崇偉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招股說明書所述,西鳳承諾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時。西鳳酒股份國有股東應按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將持有的部分股份轉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
經營存四大風險
據酒業家了解,招股說明書全面公示了西鳳生產經營中存在的風險。
中低檔白酒市場競爭加劇。2014年以來,茅臺、五糧液等高端白酒企業調整經營策略,開始搶占中低檔白酒市場,導致中低檔白酒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市場銷售區域集中的風險。陜西省是西鳳白酒產品最重要的市場,截止5月26日,西鳳在陜西市場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占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70%。
不過,西鳳也透露正在積極穩步開拓全國市場,來自省外市場的收入占比有所提升。
西鳳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新市場區域的開拓、品牌建設、消費群體培養等均需要人員、資金等資源的持續投入和積累,如陜西省市場對白酒的需求量下降或消費者偏好改變,或在陜西白酒市場份額顯著下降,且公司不能有效培育和拓展其他區域市場,將對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外購基酒的風險。公司基于市場銷售和成品酒生產需求,外購一定比例的鳳香型基酒和調味基酒。2014—2016年,公司外購基酒數量分別為30589.34噸、21238.24噸和18179.56噸,外購基酒采購數量逐年下降。
由于供應商數量相對較多,若公司無法有效控制個別供應商的行為,將有可能影響西鳳產品質量。
合作生產的風險。公司銷售的部分“西鳳牌”成品酒委托合作廠商進行生產。2014年、2015年及2016年,公司合作生產產品的銷售金額分別為3.4686億、3.8161億和4.8163億,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10.44%、13.61%和16.8%。
8年坎坷上市路
西鳳招股說明書的發布意味著,作為四大名酒之一的西鳳在上市成功的路上又邁進一步,將實現茅臺、瀘州老窖、汾酒以及西鳳四大名酒均上市的酒業盛景。
事實上,西鳳酒早有上市計劃,卻一路坎坷。
自2009年改制重組正式啟動以來,西鳳酒先后兩次增資擴股,引進了9家戰略投資者,共募集發展資金10億元,當時就有業內人士表示,此舉表明西鳳酒上市前的改制已經基本完成。
2010年5月,西鳳酒拉開增資擴股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大幕,引入中信產投綿陽科技產業投資基金、光大金控、海通控股等戰略投資者,欲為上市鋪路,并確立2012年底上市的目標。然而,此后有媒體曝光西鳳2010年巨虧4.2億元,“三年盈利”的限制加上2012年下半年以來IPO停滯,西鳳酒的上市計劃再度擱淺。
2014年初,西鳳酒再將上市列入公司日程規劃中。“公司希望2015年能夠上市”,時任西鳳酒財務總監的袁戌宇曾向媒體表示公司已著手選擇券商,為上市做準備。
2014年西鳳酒在營銷上采用“廠商聯合”模式:在西鳳酒控股的同時,聯合全國10家左右有規模有實力的經銷商共同持股。記者查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得知,從公司目前的股權結構來看,陜西西鳳酒廠集團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44.03%;綿陽科技城產業投資基金持股比例15%;持有貴州茅臺等多家酒企的盈信投資集團持股8.86%,為第三大股東;此外,海兆股權投資中心、達富創基投資合伙企業等一批投資機構均位列公司前十大股東榜單。
作為“四大名酒”中唯一未上市的西鳳酒,一直以來有關其上市的傳聞不絕于耳。在“老四大名酒”貴州茅臺、山西汾酒、瀘州老窖、西鳳酒中,目前僅有西鳳酒未與資本市場接軌;現如今,作為四大名酒最后的一個尚未發掘的金礦,西鳳酒到了主動亮劍的時刻,此番招股書的披露意味著,西鳳上市進入實質階段。
而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陜西西鳳酒廠集團有限公司、陜西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秦本平公開面對媒體時,明確透露了“百億西鳳”的路線圖:2020年實現含稅收入85億元,凈利潤9億元,2021年實現含稅收入100億元,凈利潤11億元;2022年實現含稅收入115億元,凈利潤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