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業財經》:準確表述,金徽酒是一個個案,而不是一種現象。因為行業中有如此定力與潛力的企業,委實難見左右。我寫下這個不是游記的游記,但能為行業發展中的企業,提供一個可資借鑒或向左向右看齊的樣本,便是一種奢望與欣慰。
七月流火,遇酒成緣。我和西安賈平凹文學藝術館館長木南老師一行四人的“金徽之約”,開始于我與成都的同事沿著蜀道呼嘯而來……
隴南,金徽傳奇之地
對于甘肅隴南這個地方,以前只是在史書、兵書、詩書中有所聽聞。而印象是蒼涼而荒涼的。那里的樹木土地,那里的山川河流,那里的天空云朵,以及花兒、草兒、風兒,在心里的感知,都是硬硬的。
到了金徽,我感覺自己不會寫文章了。就像調皮的學生見到了嚴肅的老師,氣斂心肅。此行,不像游覽,倒像洗腦。
一進金徽酒廠,人似乎一下子審美爆棚,主次失據,無論從大處著眼,還是從小處落筆,那種發自內心的欣賞之情與欣喜之異,仿佛找不到合適的安放和排序。這不是虛擬的矯情,而是真實的震撼!
當你全然打破了貫有的認知,面對一個短短幾年時間傲立酒業江湖的“生面孔”,而它廠里的一切卻是那么的“前瞻與滯后”,你就無法掩飾自己的欣喜情色了。
走進金徽,酒未沾唇,就這樣被征服!
對于我這個靠筆吃飯的人來說,此時只有洶湧而來的詩緒,在不羈不忌的左右縱橫之中,汪洋恣意地一瀉千里……
金徽醉史
青泥何盤盤,金徽醉闌珊。
李白筆下月,吳玠盔上壇。
蜀道通吳楚,隴上見江南。
羊尊祈福鼎,銀杏正天干。
花開奉四季,酒傾獻一端。
懷古青云驛,馬嘯仙人關。
嘉陵對天飲,薪火抱江傳。
登臨誰人會,酒海漢唐酣。
推杯秦嶺醉,拂袖明月還。
此處人間幸,抱拳即青山。
我之所以說金徽酒“前瞻”,是因為它的理念高瞻,帶動了生產、經營、管理的前瞻;我之所以說金徽酒“滯后”,是因為它的生態滯后,抑制了環境、市場、心態的喧囂。才有了如此難能可貴的“企業原創”。
前瞻,不是一日之功
徽縣這個地名,我想大多數人,不會把它歸結于甘肅。去了見了之后,我不愿意把它歸結于甘肅,因為它明明是我的江南。
隴上江南,這么詩意而氣派的名字,原本夢里可存,卻現實真見。
金徽酒的開山立鼎,始于亞特集團收購徽縣酒廠。彼時,徽縣酒廠瀕臨破產,而在當地效益最好的亞特集團,卻充當了勇敢的接盤俠;此時,金徽酒經過十年的規范管理,讓酒廠奇跡般的脫胎換骨,成了一飛沖天的“西北之鷹”。
2016年,金徽酒銷售額達15億,未來中期戰略要實現50億,這樣的加速度,不是憑空臆想所能企及的。
金徽酒的前瞻,來源于亞特集團董事長李明的胸懷與格局。
他的治企之道,不在于一朝一夕的得失。他的主業是礦,可他的礦山先進到全部在地下完成,生態不僅沒有破壞,還建設得蓬勃向好錦上添花,礦山所在地的人們,都以他為榮,以企為榮。收購徽縣酒廠的大投入與大規劃,幾乎都是著眼于未來的長遠發展。而短視的企業,是萬萬做不到的。
他的用人之道,在于信任與同行,他本身不懂酒業江湖,但舍得授權董事長周志剛,從不過問具體事務,信任成了他與之同行的理想通行證,反而所向必達。
他的投資之道,不是惟一的賺錢,而是值得投資的事業。為了事業有成,他不吝自己有失。他認為,把企業的盤子做穩做強,錢到時自己會來。
他的分享之道,不要問別人如何如何,你就能從金徽人臉上洋溢的笑容感受得到。爭做金徽人,樂做金徽人,在隴南,已是一個現象。只要是金徽酒廠的員工,就可以拎包入住員工公寓,所有物業費水電費廠里承當,孩子免費上幼兒園,員工一年四季四套衣服不用買,員工婚慶生日人人有禮,上班一日三餐不用花錢,春節每個員工的父母都能收到兩千年金,員工老人過世還能收到廠里送的十個花圈……你沒有看錯,這是金徽酒的共產主義現實生活。作為員工,你只要好好上班就行了!
滯后,不是一念之得
金徽酒的“滯后”,說不清是無為而治,還是金石為開,反正,不是隨便一個企業都能學得來的。
徜徉于金徽酒廠,在這塊群山夾帶的平川之中,你絲毫感受不到甘肅的肅殺之氣,而是滿心滿眼的江南之春。
放眼四顧,廠區規劃井然的格局,竟然沒有一點西北的落后之嫌,反倒生出抱樸歸真的田園之象。
園林綠化的人性化設計,時尚化的博物館建筑,共享化的開放式廣場,以老字號命名的橫縱廠道,科技之光規制之下的車間,管理無處不見其微的匠心,赫然呈現的國家文物酒海陣列……
所有這一切,都不是這個浮躁社會的一念之得。如果沒有“人為滯后”的守望,金徽這片凈土,充其量是市場經濟之下的一片樂土。
金徽酒副總廖結兵與記者交流時說,其實金徽酒是內緊外松的高度流程化管理,整個廠區的衛生干凈如新,所有車間不見積塵,循環水回歸花草樹木,以及池塘中的魚,都是系統管理的綜合成效。向前看,是金徽酒的目光所及之能。
現代企業,到底應該怎么傳承?我建議不了解自己的你,可以去金徽酒廠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企業家。
中國酒業的浮躁,尤其是有些白酒企業的急功近利,是社會大眾一直質疑的行業之痛。如何才能在反思中反省,是企業跨越自我的大修行。
雖然企業的發展,會受制于種種因素的制約,但是控制自己的眼前欲望,把利益的目光放遠一點,金徽酒這個酒業江湖的“生面孔”,絕對已經是這個行業的榜樣。
把游記寫成了思考,這是我第一次“文不對題”,但我愿意,真的!
文化,不是一個面子
之前對去金徽有所疑慮的木南老師,對我說的第一句總結是:不虛此行。并現場揮毫而題:青泥蘊古風,金徽醉天香!
這個對文化、書法、宗教、民俗、館藏等有著諸多研究的博覽方家,對金徽酒的認知,佩服得連連稱好。
在參觀金徽酒海倉庫之時,被眼前排列成勢的明代木酒海給震住了。面對這些國家級一、二、三級文物,他似乎遇到知己,興奮到一定要把自己珍藏的民國銅鎖捐獻出來,讓它與酒海成為“絕配”。他說,這么好的東西,我的鎖算是有了最好的歸宿。
金徽酒博物館的90后女館長,對一塊關于李白“青泥何盤盤”與蜀道重修的勒碑講述,亦讓我們大開眼界。不用心用情,導游的講解是無法超然于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