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業財經》:曾經的國臺被列為營銷范典,今天的國臺絕地突圍又搶人眼。這個左沖右突南征北戰的品牌,今天留給人更多的印象,是向市場看齊,與大商賦能,讓產品說話,請資本開道。據悉,國臺酒業今年的營銷業績加上股權激勵所獲,將會大大越出今年的戰略預期。引發我們思考的是,國臺酒業今年扶搖直上的業績,究竟是什么力量,成就了這樣的“謀局之變”?
自2014年以來,為集中推介黔酒品牌,不斷提升黔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貴州省經信委會同省工商聯等政府部門組織茅臺、國臺、習酒、董酒、珍酒等貴州重點白酒企業在全國各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黔酒宣傳推介活動——黔酒中國行,在中國大地刮起“醉美貴州”風暴。
據統計,到2016年活動階段性結束為止,這場歷時三年的推介活動累計現場促成簽約金額近40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深入了解發現,貴州省委、省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白酒產業發展,早在2011年的全省白酒產業發展大會上,就曾明確提出“一看三打造”的發展戰略,其中“一看”是“未來十年中國白酒看貴州”,“三打造”是要把茅臺酒打造成“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把茅臺鎮打造成“中國國酒之心”,把仁懷市打造成“中國國酒文化之都”,借此帶動黔酒板塊跨越式發展。
黔酒在地方政府長期戰略基調下,經過三年沉淀,又用三年時間完成了“醉美貴州”全國巡展。而例如國臺這一貴州第二大釀酒企業,也搭乘“醬滿中國”之東風,憑借“五力合擊”之勢能,在中國白酒版圖上南征北戰,布下了天絡地網。
五力之一:產品功力
有個成語叫做“敬而遠之”,不喜歡但是很敬服。中國白酒十三大香型,口味風格不計其數,長期的消費習慣下眾口難調是不爭的事實,就連醬香型白酒也有人詬病“香氣太重”。但盡管如此,說到白酒品質,茅臺的產品力卻是有口皆碑。而同樣位于茅臺鎮7.5平方公里核心醬酒產區的貴州國臺酒也是如此,不可復制的地利因素,在“炮制雖繁必不敢減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原則下釀造出來的國臺酒也是醬香醇正,當得起“醬香新領袖”的風范。
與茅臺一樣,國臺同樣堅持只用當地自有糧食基地的糯紅高粱作為釀酒原料,同樣堅守“端午制曲、重陽下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的“987”古法工藝,每一瓶國臺酒,從投糧釀造到上市銷售,都要歷經30道工序和165個環節,用整整一年完成基酒釀造,再經歷至少5年1800多天的原產地窖藏。
也難怪經過這堪稱“九九八十一難”復雜釀造工藝,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國臺·國標酒,會有酒水大商盛贊“超出預想了”。
“出了茅臺鎮,釀不出茅臺酒”,這句業界耳熟能詳的口號宣示的其實不僅僅是茅臺鎮的地理環境對釀造醬香型白酒的重要意義,也蘊含了以茅臺、國臺為代表的茅臺鎮核心醬酒企業的匠人精神與品質自信。
五力之二:品牌張力
7月24日,上市公司貴州茅臺盤中股價上探至485.35元,市值6115.41億,穩坐全球烈性酒第一品牌。而早在今天4月,在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發布“2017全球烈酒品牌價值50強”排行榜上,茅臺蟬聯榜首,品牌價值高達57.71億美元。
這是醬酒王者的巨大品牌魅力,國臺與有榮焉。在茅臺強勁帶領下,醬香型白酒在全國市場高歌猛進、攻城略地、喜報頻傳,國臺也是持續發力,在中國白酒版圖上北上南下,讓醬酒軍團聲勢大振。
早在1999年,中國現代中藥國際化領軍企業·大健康領航品牌——天士力控股集團,到茅臺鎮考察投資,慧眼識珠,在收購一家老字號釀酒企業的基礎上,先后興建了國臺酒業、國臺酒莊。到2016年,年產能達到5000噸,庫存年份超過5年的老酒2萬余噸,中高檔產品實現了316%的增幅,每年為地方貢獻稅收約3個億。
經過近20年發展,累計30億元投資,國臺已發展成為政府授牌、行業認可、社會公認的茅臺鎮第二大釀酒企業。而從品牌層面看,國臺兩獲“布魯塞爾國際金獎”、兩獲“貴州十大名酒”、“中國馳名商標”及“美國第73屆WSWA烈酒大賽中國白酒唯一金獎”等榮譽稱號,品牌價值也達到74.36億元,牢牢鞏固了“貴州國臺酒·醬香新領袖”的品牌地位,為其后續布局全國市場奠定了品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