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集團發布快報稱,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營收額達到68.28億元,完成年度預估值的55.47%,同期上漲13.1%,實現利潤3.62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17.92%。這顯然是一份可圈可點的成績單,在經歷了去年的市場下滑之后,汾酒集團大力調整,積極應對,取得了明顯成效。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表明,汾酒已基本適應了行業競爭與發展的新常態,將進入新一輪的上升軌道。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提出了白酒國際化發展的戰略性考慮,即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下,要加強建設中國白酒在全球市場的“基礎工程”。李秋喜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是面向未來幾十年的國家大戰略,在這一戰略的帶動影響下,中國文化、中國制造,包括中國品牌將大規模地走向世界。“所以,各行各業都在探討如何借助這個有利形勢,把‘一帶一路’轉化為自己的行業帶、行業路。”李秋喜說,對于中國白酒,現在既要探討行業整體的宏觀大戰略,也要思考支撐這些戰略的基礎性工程。
基于這種判斷,李秋喜認為,白酒的國際化發展,需要五個“基礎工程”,他將之比作下棋的開盤階段。“最開始的幾步棋應該落在哪里?這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落子布局,有助于后面的整個國際化進程水到渠成,反之則有可能困難重重。
基礎工程一:培育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的提法對于酒業并不陌生,特別是在前期的行業快速發展期,通過意見領袖的帶動作用,帶來了很多品牌的強勢增長。
李秋喜認為,在白酒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發現并培育意見領袖是一個基礎性工程。“根據以往經驗,我們都已意識到,抓住意見領袖,就抓住了消費大勢。”李秋喜說,誰是“一帶一路”酒業戰略的意見領袖呢?
過去幾百年,大量華人離開故鄉,到世界各地求生存、求發展,經過一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四千多萬人的華人群體。“但是這個龐大的群體,并沒有成為消費中國產品的主力軍。”李秋喜認為,因為這些海外華人,特別是第一代、第二代移民,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才選擇背井離鄉。“早期的國外生活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根本沒有能力主張吃什么、喝什么和穿什么,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當地的生活習慣之中,才是他們最大的成功。”李秋喜分析說,發展到后來,這批華人的子孫后代已完全當地化,從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的角度看,他們成不了意見領袖,而是意見隨從。
“再看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初期,大量西方人來到中國發展,他們是帶著強烈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商業自信來淘金的,他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影響著當時的中國。”李秋喜說,最早跟著這些西方人喝啤酒、喝葡萄酒、喝白蘭地、威士忌的中國人,后來有很大一部分成為商業精英人士。“由此來看,來到中國的西方人,以及早期與西方人有商業往來的中國人,他們更可能成為洋酒銷售的意見領袖。”
李秋喜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未來可能會有幾百萬中國人走進“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這是一個由中國工程師、中國技術工人、中國商人組成的高收入、高學歷、高消費群體,這個群體與已經在海外的四千萬華人有根本不同,他們和三十多年前來到中國的西方人一樣,是當然的意見領袖。”在李秋喜看來,這部分群體才是白酒國際化的意見領袖,他們有能力堅持自己的消費主張,甚至引領當地的消費潮流,讓未來將要走出去的幾百萬中國人消費中國白酒,是“一帶一路”酒業戰略的第一個基礎性工程,這需要酒企廠商做一些針對性的培育和引導。
基礎工程二:建設消費根據地
根據地模式同樣是一個傳統的白酒營銷手段,但將之創新運用于國際化進程中,確實具有實效。李秋喜以一些國外酒種在中國的市場情況為例,如果要喝日本清酒,就到日本料理店,如果要喝白蘭地、威士忌,就去夜店。再比如北京的望京是韓國人聚集的地方,商超里的韓國貨比較集中。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餐館也會隨著中國人的腳步遍布這些國家,“中國白酒必須跟著中國餐館走,才能建立起中國酒的餐桌根據地。”
李秋喜進一步分析認為,未來出去的幾百萬中國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單身中青年。“夜生活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夜生活是一定離不開酒的,在中國夜店,白蘭地、威士忌和中國紅茶、綠茶勾兌著喝,出了國,中國酒和中國茶勾兌著喝,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一種消費時尚?一切皆有可能。”總之,中國酒應該緊著夜店走,建立起自己的夜店根據地。
“當幾百萬中國人走出去之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會形成若干個華人聚集區,必然會催生出數以萬計的中國貨品商超,這是中國酒的第三個消費根據地。”李秋喜說,把餐桌、夜店和商超這三大消費根據地建設好,是“一帶一路”酒業戰略的第二個基礎性工程。
基礎工程三:建立國際標準
李秋喜曾在不同場合提及白酒國際標準的重要性,在他看來,這是中國白酒走向國際市場的又一個重要基礎工程。
“白酒的國際化時代,需要以白酒國際化發展的標準化戰略和技術標準體系作為支撐。”李秋喜表示,所謂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專利,三流企業賣產品。“產品出口,標準先行”的理念在國外釀酒行業已成為戰略性原則。同樣,白酒要進入國際化時代,必須首先建立國際社會所承認的相關標準。
具體來說,白酒行業首先要共同制定和實施白酒國際化標準戰略,提升白酒標準對產業國際化的技術支撐作用。其次,要規劃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完整安全的標準化體系。再次,制定白酒的國際化標準,需要加強與世界各國蒸餾酒組織的交流與互動,讓白酒的價值與卓越品質體現在國際標準中,植根于國際化消費群。
基礎工程四:建造生產基地
相比于此前三項基礎工程,在國外建造白酒生產基地的設想更具突破性,但在李秋喜看來,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一百多年前,西方在青島、哈爾濱等地興建了啤酒廠,中國人通過學習法國模式,在沿海地帶建立了葡萄酒廠。一百多年后,青島啤酒、哈爾濱啤酒、張裕葡萄酒都成為行業的龍頭企業,而且國產啤酒、國產葡萄酒發展得越好,德國啤酒、法國葡萄酒在中國越有市場,當地生產的輻射作用很明顯。”李秋喜分析認為,白酒企業能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建廠呢?幾百年前,晉商在包括新疆在內的全國各地開建釀酒商號,他們因地制宜,與當地的溫度、氣候、糧食品種相結合,創造出了不同風味、不同香型的白酒品種。“通過這種方式,相信白酒會在中亞、西亞、東歐創造出更多的香型,也相信白酒將在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為國際化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
基礎工程五:組建市場聯盟
針對國際化發展的目標,白酒行業需要通力協作,李秋喜將之視為白酒國際化的第五個“基礎工程”,即組建市場聯盟。“我認為,借船出海、抱團發展,這應該是中國酒業的基本共識,這么大的市場,這么多國家,任何企業單打獨斗都不會有大的成功。”
李秋喜希望,能夠通過行業協會的發起組織,盡快成立“一帶一路”中國酒業聯盟,包括中國的白酒、黃酒、啤酒、葡萄酒企業都應該參與進來,同時設立“一帶一路”中國酒業發展基金。“酒業聯盟以發展基金為支撐,開展一批市場調研項目,扶持一批‘一帶一路’國家的酒類市場研究課題,指導和幫助中國酒企有組織、有計劃地走出去。”
在李秋喜的設想中,白酒國際化的五個基礎性工程,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圍繞“一帶一路”國家大戰略,酒業要緊緊抓住走出國門的數百萬意見領袖,把他們引導至餐桌、夜店、商超三個消費根據地。同時,按照統一完善的國際標準化體系,在氣候、環境、糧食、經濟等條件適宜的地區,建立當地區域的白酒生產基地,在行業聯盟的指導下,合理有序地開發建設國際市場。通過這樣的布局聯動,白酒的國際化發展才能步步推進,收獲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