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能走多遠?在茅臺鎮的風光秀麗之中,紅纓子高粱給出了答案。它拒絕在瘠薄中枯萎,在蒸煮中潰散,在歲月里沉寂,最終以一滴醬香醇厚的酒液,完成了對“平凡”二字的超越。這粒種子的旅程,恰是紅纓頌酒業堅守初心的發展史。當醬酒行業步入深度調整期,紅纓頌酒業以“紅纓子”之名的撕開市場裂縫,成為其破局中高端市場的戰略支點。
產業根基 從原料突破到基因沉淀,構建品質護城河
醬酒產業的競爭,本質是品質的競爭,而品質的根基在于原料與工藝的深度融合。紅纓頌酒業自創立之初便錨定茅臺鎮核心產區的資源稟賦,將紅纓子高粱作為品質戰略的核心載體,構建起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鏈條管控體系。
茅臺鎮地處赤水河谷,獨特的氣候、土壤與微生物群落構成了不可復制的釀酒生態。紅纓頌酒業深耕于此,聯合科研團隊歷經十余年攻關,將野生紅纓子高粱馴化為耐瘠薄、抗蒸煮的優質釀酒原料。高粱有著“不擇地利、不辭瘠薄”的生物特性,既適配茅臺鎮多山地、少沃土的地理條件,更與“以自然為基、以品質為本”的發展理念形成深度契合。為保障原料供給的穩定性與優質性,紅纓子酒業自建紅纓子高粱專屬基地,實現從育種、種植到采收的標準化管理,從源頭夯實品質根基,這一舉措也暗合其“一粟紅纓・萬顆匠心”的品牌主張,將原料優勢轉化為品牌基因。
在工藝傳承與創新層面,紅纓頌酒業展現出極強的戰略定力。1989 年,技術掌門人梁明鋒主導啟動基礎建設,組建以呂云懷、張世華為核心的技術團隊。該團隊均為原茅臺技術中堅力量,深度掌握傳統醬酒釀造核心工藝。在此基礎上,紅纓頌酒業確立“基酒八年不出庫”“不達茅香不投產”的品控鐵律,通過長達8年的基酒儲備周期,實現風味物質的充分轉化與穩定。從2014年啟動基酒戰略儲備,到 2022 年首代產品面市,再到2024 年第三代產品引入綿柔工藝實現口感升級,紅纓頌酒業以跨越三代產品的技術沉淀,完成了從“資源依賴”到“技術自主”的轉型,其茅系基因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淬煉,形成差異化品質壁壘。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戰略布局:從產業規律出發,構建長效發展動能
醬酒產業具有“長周期、重資產、強壁壘”的特性,紅纓頌酒業的發展路徑始終遵循產業規律,通過系統性布局構建可持續競爭力。
在產業認知層面,企業敏銳捕捉到中國醬酒從“少數人享有的資源壟斷品”向“大眾可感知的普惠價值品”的進化趨勢。基于此,其核心戰略并非追求短期市場擴張,而是通過原料基地建設、技術團隊培育、基酒長期儲備等重資產投入,夯實產業基礎。
在市場拓展層面,紅纓頌酒業采取“品質筑基+文化賦能+立體傳播”的組合策略。2023年起,紅纓頌酒業通過央視10套、17套等權威媒體投放品牌廣告,結合新媒體矩陣實現全域覆蓋,累計曝光超5億次,快速建立品牌認知;2024年,通過冠名航空公司、舉辦“君子行”全球文化巡禮等活動,將品牌與“堅守、韌勁、拼搏、風骨”等精神符號綁定,以“敬平凡而不甘平凡者”的價值主張觸達中高端消費群體情感共鳴點。使其在醬酒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占據“奮斗者專屬醬酒”的心智定位。
在技術普惠層面,其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將野生紅纓子高粱馴化為優質原料,打破了“非核心產區不能產好酒”的固有認知。實際上,這一過程是通過技術創新將茅臺鎮的生態優勢轉化為可復制的技術標準,推動醬酒從“資源壟斷”向“技術普惠”演進。同時也證明了,醬酒品質的核心在于對工藝的堅守與對技術的創新,而非單純依賴地理壁壘。
“不擇地利,不辭瘠薄,不受肥力”,仁懷老人口中的《紅纓頌》,唱的是高粱,也是人。當紅纓子高粱的赤紅身影在茅臺鎮的河谷里搖曳,一場關于堅守與突破的故事,早已在紅纓頌酒業釀酒人的掌紋里悄然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