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17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1.16億元,同比增長19.41%,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4.67億元,同比增長32.73%。按照年度目標計算,瀘州老窖半年報已經完成51.16%,加之下半年的中秋、十一、元旦、春節等多個銷售旺季的支撐,業界估計其完成2017年目標營收“突破百億”的難度不大。
作為一線名酒企業的瀘州老窖自帶光環效應,它的一舉一動都備受行業矚目,尤其是2017年半年報的披露,使得老窖重新問鼎“百億舞臺”的呼聲越來越高。若2017年瀘州老窖營業收入順利突破百億,那將是老窖繼2012年、2013年后再次問鼎白酒行業百億舞臺,相較于前兩次的登峰,這次問鼎的背后老窖做對了什么?是什么樣的調整與改革讓老窖在2014年業績大滑坡中觸底反彈,重新回歸百億舞臺?
解答這些疑問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自2014年,在瀘州老窖發生了什么?
這一年,是白酒行業深度調整的第三個年頭,幾乎所有白酒企業的銷售業績都出現了波動,但是老窖的下滑尤其觸目驚心:營業收入53.53億元,較2013年同期下滑48.68%,營業收入跌入谷底。事后,老窖在2014年年度報告中,對這次業績的大滑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總結:認為造成2014年銷售業績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管理和營銷層面。
首先,在管理層面沒有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嚴謹的評估機制。決策、營銷、保障等方面憑借經驗、感覺管理,缺乏可行性的論證與系統性的研究,管理的科學性缺失;考核激勵機制未能充分激發企業活力,平均主義思想和互相攀比思想阻礙了老窖市場化分配制度的執行;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導致了5億元銀行存款的“丟失”。
其次,在營銷體系上未能跟隨市場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高端核心產品國窖1573“挺價”過頭,造成了較長時間銷量的損失和渠道的斷流;傳統渠道占比偏大,經銷商專業性差異較大,部分經銷商不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抗風險能力較差;中高檔產品價格持續下滑,渠道價格倒掛、渠道庫存較大;品牌品種多、成熟大單品較少,市場分布廣、核心區域市場少,說明老窖并未在推廣模式上形成規;。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使得老窖在2014年的行業調整中,銷售業績大幅度下滑,遭遇了營業收入的“滑鐵盧”,但同時也使得老窖痛定思痛,針對工作中的不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在2015年、2016年不斷堅守、不斷創新,這才有了2017年老窖營業收入重回百億的曙光與希望。
而老窖在2014年后又進行了怎樣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2015年。
人事改革爭當“先行軍”
2015年3月4日,瀘州老窖發布了人事變動公告。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蔡秋全、財務總監敖治平、監事會主席劉俊濤等三位辭職;3月10日,瀘州老窖發布了三份人事調整公告,對辭職后的人員進行了補充。公告指出:聘任王洪波先生為副總經理,謝紅女士為財務總監,鑒于劉俊濤的辭職,推舉連勁監事為第七屆監事會臨時召集人。
此次人事調整,派駐了兩名有政府工作背景的人員接任早前辭職的兩名高管,似乎印證了坊間關于此次調整與銀行存款丟失事件的關聯,使得短期內老窖的財務管理體系會進行了一系列的優化型安排,以避免“丟失事件”的再次上演。
2015年7月1日。瀘州老窖股份公司發布公告,選舉劉淼為董事長,聘任林峰為總經理。10月,謝明董事長的集團董事長一職任職到期并退休,張良出任集團董事長一職;11月25日,瀘州老窖集團召開會議,孫躍出任瀘州老窖集團總裁,接替原集團總裁張良升任集團董事長留下的總裁職位空缺。
這預示著以劉淼、林峰為首的新一屆瀘州老窖股份公司領導班子搭建完成。新一代領導人輕裝上陣,以新的行事風格為老窖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老窖的營業收入出現了明顯好轉。2015年度營業收入69億元,較2014年上調28.89%。當然這樣的上調幅度,“人事調整”充當的是“先行軍”的作用,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才是“主力軍”,這些改革在新一任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井然有序的進行。
多次調整產品價格,凸顯調整改革決心
2015年8月,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突發文件《關于瀘州老窖品牌戰略調整的通知》。通知對老窖的“大單品”理念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瀘州老窖“雙品牌塑造”的戰略管理等進行了具體規定。其中帶有“瀘州老窖”(頭曲、二曲除外)字樣品系產品價格進行了大調整。
1.嚴格按照“國窖”和“瀘州老窖”的“雙品牌”戰略實施品牌及產品管理,其中核心產品包括國窖1573、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瀘州老窖特曲、頭曲、二曲;
2.瀘州老窖的品牌產品系列管理遵循“大單品”的基本原則,按照基本原則開展產品物料與條碼梳理,規范產品管理;
3.產品價格調整:有“瀘州老窖”(頭曲、二曲除外)字樣品系產品價格控制在100元—400元/瓶,產品結算價格不得低于100元/瓶;“瀘州老窖”頭曲、二曲系列品系產品價格為100元/瓶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