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王朝國際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16年度業績盈利警告中顯示,該集團業績仍延續虧損態勢。
據披露,截至2016年12月31日,預計王朝酒業2016年度業績較上年同期未經審核的綜合虧損相比跌幅收窄40%,但整體業績持續虧損。
公告中,王朝酒業對于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解釋為:首先是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消費轉趨審慎,同時全國商超系統表現不理想,及進口葡萄酒的影響,尤是中低檔進口葡萄酒擠占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其次是分銷成本對收入比率較去年上升,因為對品牌建立、銷售和市場營銷渠道重新調整規劃的投資持續增加,主要用于市場轉變及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此成本與毛利抵銷。同時,公告中指出,股票仍將停牌。這也意味著自2013年3月因匿名信舉報事件已經停牌4年的王朝酒業將繼續停牌。
事實上,曾經的國內葡萄酒巨頭王朝酒業已經虧損多年。自2012年至今,王朝酒業連虧五年。據王朝酒業早前披露的部分業績數據顯示,2012年該公司全年收入為9.53億港元,未經審核的虧損額近1.87億港元;2013年該公司全年公司收入縮水至7.81億港元,未經審核的虧損額較上一年翻倍至3.56億港元;2014年,王朝酒業虧損約2.59億港元。
被舉報信拖垮的王朝?
表面上看,王朝酒業今天所面臨的一切,都起源于幾封舉報信。
從2012年末開始,王朝酒業當時的核數師普華永道陸續接到三封針對王朝酒業若干交易指控的匿名信;2013年3月,該公司停牌并委托安永會計事務所進行內部調查,之后安永和普華永道又相繼接到兩封與之前指控內容相近的匿名信。這五封匿名信造就了王朝酒業漫長的停牌史。
在關于王朝酒業的5封舉報信中,王朝酒業被指控聯合幾名客戶虛構銷售收入,并在江蘇太倉和福建漳州的倉庫中囤積了價值約5億元已經不適宜銷售的貨物。
然而 ,事實上,頹勢是在王朝酒業還沒到達2010年最頂峰之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2005年1月,王朝酒業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隨后的幾年里,從數據上看,王朝酒業保持著高增長勢頭。
改變出現在2009年。當時,國內的葡萄酒消費趨勢已經發生變化,王朝酒業卻沒有積極做出反應,而是堅持老套的市場操作手法,并沒有積極地根據市場反應做出向大眾化變革。
接下來的2010年,王朝酒業來到了最高峰,年銷售額16.15億港元,凈利潤1.59億港元。前所未有的盈利沒有為王朝帶來改變的動力,卻推動著王朝在尚無主流大單品、國產高品質葡萄酒形象不明朗的情況下,2011年,盲目挺近高端,啟動了大規模“法國王朝AOP(原AOC)級葡萄酒原瓶進口”項目。
此后,王朝酒業的形勢開始急轉直下,一路下滑。2012年上半年,王朝酒業的收入減少30%,公司表示將推出更多高檔次產品,進一步將銷售組合推至高檔次分部,然而就在2012年底,“八項規定”等政策出臺,高端葡萄酒受打擊嚴重。
與此同時,從2009年起,頻繁的人事變動,若有若無的戰略布局,使得王朝酒業這艘大船一再失去改變航向的機會,最終沖進了礁石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