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1月15號是一個酒行業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茅臺終于毫無懸念地突破萬億市值,踐行了17年初大多數機構和業內專家的預測。那么,茅臺憑什么能夠給自己掙來萬億身家?支撐這一切的背后因素是什么?未來的茅臺將走向何方?
一、善于講故事的茅臺
茅臺一直以來都在跟消費者講兩個故事,一是離開茅臺鎮不能釀造茅臺,并舉了很多的例子,從茅臺所處的環境及歷史來加以佐證,宣傳的是它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二是喝茅臺酒可以保肝、護肝。盡管喝酒傷肝已經成為共識,但茅臺就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宣傳,讓那些疲于應酬的政商務人員猶如找到了救命稻草。
所以,沒有故事的品牌不是好品牌。品牌有了故事才能口口相傳、不熄不滅。
二、嚴格管控貨物的茅臺
不管在茅臺未被大眾認識到價值的2000年初,還是如今如日中天的茅臺,在貨物管控上始終堅定如一。不好賣的時候寧肯把自己的酒儲存起來也不肯降價出售;火爆得一瓶難求的時候也不輕易多放一瓶貨出廠,寧肯讓市場斷貨也行。
別的品牌都在控制市場最低售價,而茅臺卻在控制經銷客戶的最高售價,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越是這樣,客戶的惜售心態反而越濃,價格也就越穩定。消費者受這種情緒蠱惑,覺得能夠按照茅臺官方的價格購買兩瓶茅臺就是占了大便宜,實際上官方價格離出廠價也有五六百元每瓶的價差,茅臺自己賺翻了,經銷商也賺翻了,消費者還覺得占了便宜,皆大歡喜。
這就是貨物管控得當帶來的好處。
三、工匠精神釀酒的茅臺
欺侮消費者不懂酒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隨著中國大國崛起,消費升級快速到來,消費者接觸到的優秀產品越多,對消費者的質量認知培育就越高。供給側改革改什么?除了產能過剩就是革劣質產品的命,將那些不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驅除出去。
茅臺堅持將酒體儲存五年才出廠,以盡量發揮醬香型白酒的優勢,將酒體風格通過儲存很好地向消費者展示出來,堅決不以次充好,縮短儲存期,既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自己產品負責和茅臺這個金字招牌負責,是一個真正負責任的百年企業。
四、堅持做“茅粉”培育的茅臺
茅臺對軍隊、各大央企的管理團隊做慰問也是堅持了幾十年,從未間斷。形勢不好的時候大家認為茅臺是在公關,需要部隊、央企來支持自己,為品牌背書;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茅臺仍然沒有放棄這個工作,哪怕自己賣到市場的貨物配額減少,也不減少慰問用酒的數量,這就是茅臺的堅持和對“茅粉”的用心。
在這個事情上,我想全中國目前也只有茅臺做到了,也是茅臺價格能夠堅挺的最根本原因!我們的許多品牌,對外宣稱一年的產量只有8000噸,為了市場推廣需要,做消費者培育時用掉了2000噸,但他最終放貨到市場銷售的貨物仍然有8000噸,理由是要完成銷售任務。您想想,您的消費群就這么多,多放出來的2000噸貨找誰消化?要不降價,要不找一堆不是自己目標消費群的消費者消費掉,價格受到傷害、口碑更是搞砸,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言不由衷、只看眼前利益是許多酒企的通病。
五、堅持廠商“共贏”的茅臺
茅臺的客戶很多都是合作幾十年的老客戶,您看那些各地的糖酒公司或者是糖酒公司改制后的那些糖酒公司經理們,哪一個不是從國營到民營都在跟茅臺合作?現在,茅臺有每年能夠賣掉幾百噸的大戶,也有一年只有一兩噸的小客戶,但茅臺在政策上從不厚此薄彼,不會因為你是大戶就給與優惠價格,反而越是大戶,受到的管控越嚴,要動刀子也是先拿大戶開刀,逼得大家都老老實實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但不管是大戶還是小戶,跟茅臺合作都賺到錢了。你是大戶,有賣貨能力你就多賺一點;你關系少,只局限于當地的小縣城或小圈子,你就少賺一點。讓有賣貨能力的客戶多賣一點,但也不會讓那些愿意跟著走的客戶輕易掉隊,大家抱團前行、共同發展。
我們許多廠家對大客戶像爹一樣供著,真怕大戶一不高興就不合作;對小客戶則蹬鼻子豎眼,沒有好處就不支持、更別提服務了;你說你能指望客戶跟你共進退嗎?
樹倒猢猻散恐怕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