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上海博物館的展廳里,筆者不禁被館藏的黃庭堅書法作品震撼到:筆劃如長槍大戟,線條波折連綿,中宮密集,收放自如,富有生命張力。
黃庭堅,號山谷,“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清人周星蓮評其書法“清癯雅脫,古淡絕倫,超卓之中,寄托深遠,是名貴氣象”,康有為評“宋人書以山谷為最”。山谷書法影響深遠,祝枝山、文征明、徐渭、鄭板橋、吳昌碩等書法名家均師承其書,日韓兩國的眾多名家也師宗黃庭堅。在中國,草書為書法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難掌握的,如蘇軾、蔡襄等諸多書法名家均不善草書,但黃庭堅卻以草書知名。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一開始,黃庭堅的書法也是“電腦體”,難登大雅之堂,等到四十二歲拜蘇東坡為師后,才為世人所看重,至五十四歲在戎州(今宜賓)的三年,其書法藝術生涯迎來蛻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公元1045年,黃庭堅出生于江西省修水縣一個書香門第,其父為當時著名詩人黃庶。黃庭堅20歲時,經岳父推薦,拜書法名家周越學書,周越的楷書結構嚴謹,草書骨力雄勁,塑造了黃庭堅書法的“筋骨”。然而,周越略顯拘束的書法風格卻深深誤導了天性灑脫的黃庭堅。
黃庭堅40歲那年,把書法作品拿給文士們看,本以為會獲得稱贊,沒想到得到的卻是譏評“寫得啥呀,像樹杈亂放”。那時,黃庭堅才意識到,跟隨周越可能走錯了路,深感“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于是便停學了周書。
兩年后,黃庭堅投奔書法界泰斗蘇軾門下,并以“蘇門四學士”的身份跟從老師學習書法六年。蘇東坡的字,上承魏晉,溫婉飄逸,豐富了黃庭堅書法的“血”與“肉”。自此,黃庭堅的書法骨肉勻稱,稱名天下。
黃庭堅書法造詣真正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是在四川宜賓期間。公元1098年,五十四歲的黃庭堅被貶宜賓,這一貶就是三年。
宜賓是位于長江邊的重要商埠,早在宋代便已商船云集。宜賓水手看似尋常的劃槳動作,卻給了黃庭堅無限的創作靈感。
黃庭堅在自述中說:“山谷在黔中時字多隨意曲折,意到筆不到。及來僰州(今宜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意之所到,輒能用筆。”正是得益于宜賓水手的“點撥”,黃庭堅晚年的用筆,橫畫多長,一波三折,沉著痛快,意味無窮,可謂“靈魂寫手”。
同時,酒更是擔當了黃庭堅書法創作的催化劑。黃庭堅在《書自作草后》說,“余寓居開元寺之怡偲堂,坐見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飲酒,忽十五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江山為助筆縱橫,醴酒更添翰墨韻。正是在宜賓“山川風物”的襄助下,黃庭堅完成了諸如《諸上座帖》《?谇f題名卷》《苦筍賦》等傳世書法的創作。
回顧黃庭堅四十余年的書法創作史,其作品為何能從“不入流”到“登大雅”,再到“靈魂之筆”?筆者認為,除了其20歲之后,長期的詩文陶冶、書法訓練、名家點撥之外,更離不開宜賓的江山之助、美酒之功。
若要說到詩人最喜愛的一款宜賓酒,非“姚子雪曲”莫屬。此酒為當地大紳士姚君玉所釀,黃庭堅詩贊:“姚子雪曲,杯色爭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酒倒入杯中濃香撲鼻,味道久久不散,口感清爽卻不寡淡,濃厚卻不發膩,落口干凈,毫不刺激。詩人歌頌它“三危露以為味,荔枝綠以為色”,將之比喻為上古神水“三危露”,他又不無夸張地說,愿意“每傾家以繼酌”,就是變賣家產換酒吃也不惜。
黃庭堅鐘愛的“姚子雪曲”便是五糧液的前身。令人稱奇的是,在1963年的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嚴謹認真的評酒專家們給予了五糧液“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高度評價,而這與900多年前黃庭堅詩中的評價驚人的相似,可見,五糧液的卓越品質是亙古不變的。
作為長江文化帶的名人之一,黃庭堅生在長江中游,晚年貶謫到長江上游,身歿后其作品更是藏于長江下游,長江貫穿其人生始終,更陶淬其藝術創作,而長江首城宜賓的五糧美酒則是他“靈魂之筆”的重要點金石。
作為中國白酒典型代表和民族品牌,五糧液始終致力于以酒為媒,與廣大讀者共同品讀璀璨多彩的中華文脈,聆聽經久不衰的傳奇故事,分享傳承千年的傳世佳釀。1月9日,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長江文化帶萬里行”將舉行收官線下活動——N-TALK“詩意長江”(上海場),屆時,讓我們一起見證黃庭堅等長江名士們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