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對三公消費的限制,白酒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戛然而止,銷售成績普遍遭遇“滑鐵盧”,“深度調整”也涉及到酒企高層。
12月26日晚,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連發兩份公告,董事會收到董事長李秋喜(53歲)等三人的書面辭職報告,并同意選舉譚忠豹(51歲)副董事長為第六屆董事會董事長。汾酒表示,“這一人事變動是為了進一步明晰集團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汾酒廠股份公司的營銷能力。”
消息甫一傳出,就在社會上引發了多種猜測。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業績下滑導致人事變動。而業內人士認為,汾酒高層大換血,李秋喜在鼎盛時期退居二線,或拉開大型酒企的放權改革的序幕。
營收下滑汾酒高層換血
對于李秋喜等人在職期間的表現,山西汾酒董事會給出的官方評價是:他們恪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規定,致力于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不斷優化,力推公司業績提升,努力為股東創造價值,對公司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山西汾酒董事會選舉副董事長譚忠豹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長;董事會同意選舉韓建書董事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副董事長;董事會同意選舉常建偉董事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副董事長;會議確定李明強、劉衛華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杜文廣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獨立董事候選人。
山西汾酒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1億元,同比下降42.74%;凈利潤為3963.66萬元,同比下降80.85%。與第二季度業績相比,收入下滑的情況繼續惡化。山西汾酒第二季度收入7.43億元,同比下滑41.50%;凈利潤1800萬元,同比下滑92.31%。
而前三季度,山西汾酒實現營業收入30.0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3.27%;實現凈利潤3.99億元,同比大幅下滑66.39%。
第三季度財報剛發布不久,山西汾酒董事會就發生巨大的人事變化,這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
“2014年,汾酒的銷售額不太好,與往年相比要差很多,現在白酒行業正處于調整期,明年能否走出低谷還不好說。”山西汾酒一位經銷商告訴長江商報記者,“今年年初山西汾酒渠道庫存積壓,新品招商也不理想,以前一瓶酒賺20元,現在一瓶酒賺10元,看上去是在下滑,但實際上還是賺錢的,就是賺得少而已,他們現在也在細分市場,也會做一些相應的調整。”
實際上,業績下滑的不僅只有山西汾酒一家酒企。2013年,瀘州老窖、五糧液、山西汾酒利潤同比下滑22%、20%、28%,而水井坊更是大幅縮減145%。
汾酒回應:系戰略決定
12月27日,汾酒集團通過微信公眾號對此做出公開回應,“根據證監會2013年12月對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的例行檢查,提出的有關法人治理結構相對獨立的整改要求,應李秋喜先生多次請求,與省國資委主要領導多次溝通,經國資委批準,決定辭去下屬上市子公司汾酒股份公司的董事長職務,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王敬民先生也同時辭去汾酒股份公司副董事長職務,這樣做有利于充分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權責清晰、各司其職的作用,這也是根據汾酒集團發展戰略需要作出的決定。”
汾酒表示,“這一人事變動是為了進一步明晰集團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汾酒廠股份公司的營銷能力。”
據了解,李秋喜、王敬民在汾酒集團擔任多個領導職務,前者既是汾酒集團的董事長,也是其下屬核心企業、上市公司汾酒廠股份公司的董事長,后者既是汾酒集團黨委書記,也是汾酒廠股份公司的副董事長。
此外,汾酒集團還表示,“辭去汾酒股份公司董事長、副董事長職務后,有利于李秋喜先生、王敬民先生集中精力履行汾酒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等職務,推動汾酒集團戰略新思維和集團管控模式的落實。”
長江商報記者還了解到,12月29日,在汾酒集團發布公告后的第三天,依然任職汾酒集團董事長的李秋喜就來到了上海,就上海汾酒銷售公司混合所有制試點推進情況進行調研。
同時汾酒集團在官方微信賬號上發文表示,“在進一步理順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上,汾酒明年的業績將出現觸底反彈,有望實現四個10%,即業績提升10%、利潤增加10%、費用投入提高10%、成本降低10%。”
由此看來,李秋喜等人的離職原因,似乎并非外界猜測的“業績下滑導致人事變動”,而是出于長遠考慮。在該集團的新年寄語中,李秋雨也表示,“2014年,在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的艱難選擇上,我們堅定地維護了后者。通過營銷組織、市場架構、產銷協調、成本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變革和推進,為汾酒視野的長遠發展贏得了空間,奠定了基礎。”
李秋喜兩次臨危受命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大詩人杜牧千古絕唱的詩句賦予了汾酒詩般意境和文化。事實上,經歷過山西假酒案之后,這家曾被稱為“中國酒業第一股”的酒企,幾乎淪為山西的一個地方白酒品牌,一直到2004年以后才逐漸走出危機。而李秋喜是在2005年進入汾酒集團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秋喜可謂是汾酒集團的“救世主”。
2009年,李秋喜接任山西汾酒董事長之后,汾酒一改過往低調的性格,從宣傳“中國酒魂”到宣傳“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而最被外界所熟知的是,李秋喜發起“正名運動”, 矛頭直指行業龍頭茅臺,與其爭奪“國酒”的地位。
2010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世博會期間,汾酒集團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汾酒唯一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白酒品牌甲等大獎章95周年紀念大會”。會上,李秋喜公開炮轟,我國四川、貴州等地很多知名企業此前都打著自己品牌的酒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完全是虛假宣傳。盡管李秋喜未明確點名,但很顯然,其矛頭直指五糧液、茅臺等。
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也成就了汾酒集團。2009年到2012年底,山西汾酒的銷售收入從21億元到超過百億。2012年11月6日,汾酒集團銷售收入已經突破百億元,達到100.18億元,提前三年實現了“十二五”確定的百億目標。以至于當時李秋喜就提出要在2015年實現200億元的銷售目標。
“首先是聚焦優勢戰略,對目前發展中的各個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研究,明確重要事項。使汾酒在文化、形象、管理處于國內前沿水平。加強品牌保護戰略,將對目前的品牌產品進一步清晰定位,優化結構、強化汾酒的身份和價值。”談及汾酒集團的發展道路,李秋喜接任該集團董事長曾公開表示。
事實上,李秋喜未到汾酒之前,一直擔任晉牌水泥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
據了解,2001年年初,晉牌水泥集團正處在其歷史上最為困難的時刻,停窯熄火、工廠放假、工資欠發、人心渙散,一度面臨倒閉。彼時,李秋喜臨危授命擔任該集團董事長。2001年當年,晉水歷史性地完成了年度生產經營計劃,2002年提前14天完成生產經營計劃,并使這個連年虧損的企業首次盈利106萬元。
隨后的幾年里,該集團主要產品、產量逐年以10萬噸的數目遞增,產品質量亦得到穩步增長。據統計,2001年以來的4年,該公司生產水泥、熟料分別比此前的5年生產總和還要多78萬噸和53萬噸。企業生產成本和管理費用卻平均下降了10%和30%。
2005年,更有媒體撰文指出,“李秋喜在晉水上演了一出鳳凰涅磐的不是神話的神話。”
專家:離職相當于放權
“實際上,山西汾酒與五糧液、茅臺一樣,是典型的‘官廠’。高層離職的背后,不可能如汾酒集團回應的那樣簡單。”白酒行業資深專家趙義祥表示,“除了該集團公開回應的‘便于營銷’這一原因以外,汾酒集團正處于管理層新老交替的時期,涉及到一定的人事斗爭,因此出現高層離職現象并不奇怪。”
“雖然李秋喜依然擔任汾酒集團董事長的職務,但汾酒股份公司才是該集團的核心業務,實質上這就相當于退居二線。”趙義祥認為,這是典型的“抓大放小”,將核心權力下放的表現。
“作為一名老國企掌舵人,李秋喜53歲的年紀正是鼎盛時期,而這個年紀退居二線,不得不引起外界的猜想。”趙義祥表示,“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李秋喜在給年輕人讓路,老一輩的國企思想確實不利于企業的發展,需要運用更符合潮流的營銷思想,所以該公司回應外界稱‘是為了汾酒長遠的發展’。”
“綜合來評價李秋喜,我覺得他是一個有魄力、有思想、有業績的改革人,可以稱得上中國白酒行業的‘英雄’。”趙義祥說,“汾酒從三十億的年產值到超百億的年產值,李秋喜功不可沒。而此類老牌酒企普遍存在的市場結構不合理、產品泛濫、決策執行緩慢等問題,也是他能面對,但也解決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