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白酒作為商品,其價格取決于產品的品牌張力,市場的供求關系和企業的競爭策略等多種因素,醬香型白酒之所以價格貴,最重要原因還是其生產工藝復雜,釀造成本略高。
醬香型白酒的生產成本
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溜酒;三高: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兩長:基酒生產周期長(1年1次)基酒儲藏時間長(至少3年)。
糧食成本
以優質高粱為原料(不破碎或破碎20%),用小麥制高溫大曲做糖化發酵劑,兩次投料、高溫堆積,采用條石筑的發酵窖,經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采用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流酒的特殊工藝。這種高粱是產于金沙本地和周邊的糯性高粱,俗稱紅纓子高粱,顆粒堅實飽滿,粒小皮厚,支鏈淀粉含量達88%以上的優質高粱,這種高粱的成本在3.5-4.5元/斤,但是只有高粱出不來酒,必須有酒曲。
所以,第一步釀友們要先制造酒曲。酒曲的制造原料是小麥,而且還要原來剩余的酒曲加進去才行。小麥的成本在3-4元/斤。制曲的時間是在農歷的五月初,這個時候天氣正熱,各種微生物活躍,便于酒曲發酵形成。
做好之后,用草包起來存放,讓它再自行發酵。十幾天后,拆開,翻翻面,再繼續發酵。這個工藝過程叫“裝倉”和“翻倉”。經過3~5個月幾次折騰之后,就可以用了。
下沙成本
農歷九月份,這個時候有了合格的酒曲,就可以開始對高粱進行發酵了。高粱發酵是連同酒曲放進窖池,這個叫“下沙”,沙指的就是高粱。
這就是釀友們常聽到的:端午節制曲,重陽節下沙。
下沙要分好多次,每次下沙是酒曲和高粱按一定比例混合裝進窖池。下沙之前,要先在池外發酵;旌虾蠖哑饋,發酵就開始了,混合物開始發熱,加速發酵速度。等發酵到整個堆外面都燙手了,就算成熟了。溫度是用手來測量的,全憑經驗。成熟的一批混合物,放進窖池。開始第一輪的發酵。
發酵成本
醬香型白酒用的窖池,是用磚砌起來的,其他的香型直接是窖泥。一個月后,弄出來,加上新的高粱,進行蒸煮,再堆起來池外發酵,成熟后再放進窖池。經過多次這樣的過程,等窖池的混合物發酵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酒了。
出酒成本
醬酒出酒的過程和其他蒸餾酒工藝最大的不同是,每次蒸餾出酒后都要把酒糟收起來,攤開、涼涼,再堆起來發酵。池外發酵完畢,再次放進窖池發酵。
一批發酵成熟的混合物要經過7到9次這樣的過程,才算出酒完畢。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溜酒。
九次出來的酒,味道也不一樣。第一次出酒,味道酸、辣、澀都有。最后一次出酒,有焦糊的味道。中間幾次出酒,味道是最好的,最純凈的。
貯存成本
釀友們留意一下時間,等最后出酒的時候,基本都到了第二年了。也就是說,釀友們看到基酒的完成,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但是,這個時候的酒,還不能喝。
經過幾次蒸煮,出來了不同階段的白酒,要分開存放,頭酒在一起,尾酒在一起,不能混淆。
存放這些原酒,工藝叫貯存,需要的時間是三年。三年之后才能拿出來進行勾兌。
釀友們算一下,等你勾兌的時候,從你制曲開始,幾年了?四年左右了吧。
前面的工序,都一樣。各家酒體味道的區別就在最后一道工序:勾兌、調味。完成之后裝壇封存,滿一年,才算成熟。如果沒算錯的話,現在應該是五年后了。
但是,五年就能喝上好酒嗎?還是不可以的!我們現在調制的酒水,還僅僅是用你這一批出的酒。用的是去年的酒來勾兌的。這根本就不能叫好酒,因為口味太新。怎么才能口味醇厚呢?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老酒。
醬香型酒的老酒成本
什么叫老酒?去年的叫老酒嗎?前年的叫老酒嗎?好像都不夠!一般來說,沒有五年貯存的白酒做基酒,都談不上好酒,F在問題來了,釀友們要喝上好喝的醬香型白酒,就需要5年前的酒水。那么,5年前的酒水,是幾年前開始釀造的呢?
一個酒廠,沒有十年釀酒歷史,只能購進其他酒廠的老酒。而這樣的老酒成本巨大。
其他投資
一個規模為48個窖池的酒廠:環保排污費:5萬元/年 水電14萬/月 煤630元/噸 還有人工工資、稅收、窖池費用等等,到這一步,您覺得市場上的零售在40以下的醬香型白酒是什么酒呢?
除以之外,還有包裝成本、人力成本、流通成本等等,這些因素綜合決定了醬香型白酒的“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