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最早的中文記載,或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萄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大宛國大約位于今天的中亞地區費爾干納盆地一帶,“蒲萄”在《本草綱目》中被解釋為漢時“葡萄”之古稱。司馬遷這段記載清楚地告訴后人:漢朝使臣從大宛國引進蒲萄和苜蓿,廣泛種植于天子的離宮別觀之旁。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天子的離宮別觀應在長安方圓。也就是說,早在西漢時期,關中大地就已經種植葡萄。進入唐朝,詩人崔灝的經典名篇《渭城少年行》,對當地葡萄種植更有生動的描述:“驛使前日發章臺,傳道長安春信來。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里花正開。”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了葡萄種苗及種植技術,而利用葡萄釀酒,據王溥編撰的《唐會要》記載:“及破高昌,收馬乳葡萄實,于苑中種之,并得其酒法,自損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頒賜群臣,京中始識其味。”高昌國的位置大約在吐魯番盆地東南一帶,唐太宗破高昌的時間為公元640年。也就是說,大約在1370多年前,京城長安從高昌國引進了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唐太宗李世民還作過一首《賜魏徵詩》,詩云:“醽醁勝蘭生,翠濤過玉瓚,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變。”這或許可以理解為對某種白葡萄酒的描述。盛唐詩人王維《渭城曲》中的不朽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不排除可能是一杯渭城葡萄酒。
及至晚清,南洋巨富張弼士在煙臺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時候,他曾遍查《天工開物》和《本草綱目》,但都沒有找到釀造葡萄酒的方法。張弼士在《張裕釀酒有限公司緣起》寫道:“自張騫使西,藏得其種而未傳釀法。漢魏以來皆自遠方輸運,殊不易得。惟唐書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于苑中,并得其酒法,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此殆為禁中秘方,民間無從而得,久亦失傳……”于是,張弼士只好物色西洋釀酒師,歷經曲折,終于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請到了奧地利釀酒世家出身的巴保男爵出任釀酒師,巴保男爵在父親創辦的克洛斯特新堡葡萄酒學校學過釀酒,家學淵遠,經驗豐富。他與張弼士的侄子、張裕第一任總經理張成卿一道,引進歐美葡萄種苗、督建地下酒窖、購置橡木桶、創辦玻璃酒瓶廠,釀造出了中國第一瓶干紅、中國第一瓶干白和第一瓶白蘭地,開創了中國葡萄酒的現代化釀造史。張裕在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的紅玫瑰葡萄酒、雷司令白葡萄酒、可雅白蘭地、瓊瑤漿味美思,都凝聚有巴保男爵的心血。如果說1855年巴黎世博會催生了波爾多列級酒莊制度,那么,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則見證了中國葡萄酒躋身世界之林!
如今,走過121年風雨歷程的張裕作為世界第四大葡萄酒巨頭,從東部海岸進軍西部內陸,布局陜西瑞那城堡酒莊、寧夏摩塞爾十五世酒莊、新疆巴保男爵酒莊,重返中國葡萄酒文明的發祥地,無疑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百年張裕與漢唐酒韻,從此將實現歷史性的文化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