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現在方方面面,西式古典建筑多用石筑,而中式古建筑則多木制;西式詩歌常詠嘆宗教和愛情,中式古詩則更傾向于贊美山川草木與抒發家國情懷;西式古典繪畫細膩入微,惟妙惟肖,講求寫實,而中國古代的美術作品則筆走龍蛇,大開大合,注重寫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成就一方酒,中西方的差別也同樣體現在飲酒文化上。西方品鑒葡萄酒的方法與中國人品鑒白酒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 西方講究系統而準確,中國講究朦朧美
西方的品酒方式中頗具代表性的是WEST體系。該體系將葡萄酒品鑒分為3大步驟,分別是“視覺的觀”、“嗅覺的聞”和“味覺的嘗”,其中“嗅覺的聞”將香氣分為花果香、香料和植物香以及橡木和陳年香三個大類;“味覺的嘗”又細分為甜度、酸度、單寧、酒體以及余味5個維度,而每一維度又設立了諸如淡、中、濃或低、中、高此類的評判標準。品酒之初要做好環境、工具上的準備,品酒時要按部就班寫地品酒筆記,品酒之后還要對葡萄酒在平衡度和復雜度以及余味上的表現給出一個總體評價,有時還會作出價值判斷。這樣細致而嚴謹的品鑒過程如同一項有條不紊的科學試驗,過程中我們扮演的是客觀冷靜的科學家,我們得到的是比較真實準確的研究報告。求實的精神在其中體現得淋漓精致。
中國人在白酒品鑒上沒有定下特別的規矩,只要能品味和表達出白酒的特點就好,這一點也體現在白酒的酒評上。以濃香型的四川瀘州老窖特曲為例,此酒的簡介——“醇香濃郁,清洌甘爽,飲后尤香,回味悠長”不涉及酒香中的具體風味,也沒有對酸度、甜度和苦味作具體描述,只是突出其香氣濃郁、余味持久的特點。西鳳酒的酒評也秉承了同樣的風格——“醇香典雅,甘潤挺爽,諸味協調,尾凈悠長”,酒評的落腳點不似葡萄酒酒評那般具體,而是居高臨下縱觀全局,且所用詞匯大都是比較籠統和抽象的,就像是中國的水墨畫,朦朧而不失美感,簡約而不簡單。
2. 西方注重靜態結果,中國關注變化過程
西方WSET葡萄酒品鑒體系更多地是在引導品鑒者尋覓酒中出現的風味,感受酒總體的酸度、酒精度和余味,以及把握酒的平衡度和復雜度,如此得到一個具有廣度的靜態體驗。而中國的文人雅士在品鑒白酒時則更注重酒在口腔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入口怎樣,落口如何,尾子是否干凈等等。以米酒的品鑒為例,上等的米酒應該是入口柔綿,落口爽冽,回味怡暢,飲后留有微甜,尾子極其干凈。中國式品酒得到的是一個具有深度的動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