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酒母,聊酒不可不提水,而聊中國白酒則不可不提赤水河。赤水河,美酒河,一條神奇的河流,孕育出了茅臺、郎酒、董酒等諸多的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名酒。
赤水河為中國長江上游支流,古稱安樂水,在云、貴、川三省接壤地區。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上游稱魚洞,東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梯子巖,水量增大,稱畢數河,經貴州省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縣入長江。全長523千米,流域面積2.04萬平方千米。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河水清澈透底,兩岸陡峭、多險灘急流。洪、枯流量變幅大,實測最大流量98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33.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101億立方米,最大年為173.8億立方米,最小年為61.4億立方米。
赤水河的水對赤水河流域的多家酒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夸張的說,赤水河的水是赤水河流域多家酒廠的靈魂。為了復制茅臺鎮的優質白酒,全國曾有40多家企業到茅臺鎮請師傅,按茅臺工藝烤酒,但無一成功。1974年,國務院曾組織專家在100公里外的遵義進行茅臺酒異地生產的大規模實驗。人員、設備、原料、工藝甚至連窖泥都從茅臺鎮搬去,結果生產出來的酒質雖好但仍然不及在茅臺鎮生產的。
出于赤水河的感激之情,茅臺鎮人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保護生態環境,使得各項指標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2004年茅臺集團建立了大氣質量監控系統,此外,茅臺集團還投入了近10億元建設茅臺酒經濟循環工業園,一個山清水秀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工業生態園正在赤水河沿岸形成。
赤水河是現如今長江流域為數不多的受污染程度較小并且得到原生態保護的大型支流之一,國家對赤水河這條美酒河的保護工作一向非常重視,為了保證茅臺等諸多赤水美酒的質量,1956年和1958年周恩來總理曾兩次指示,赤水河水不能污染。1972年,周恩來總理又嚴令,“赤水河上游100公里內,不能因工礦建設影響釀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廠。”這一指示至今仍被嚴格執行。赤水河雖經歷時代的變遷,但由于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用心呵護,水體一直未受到大規模的污染,確保了赤水沿岸諸多酒廠釀酒用水的優質、純凈。據科學檢測,赤水河水質極其優良,無異味,微甜爽口,降解物少,硬度適中,酸堿適中(pH為7.2~7.8)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鈣鎂離子含量均符合要求,完全符合食用衛生標準。赤水河流域先后有多家酒廠被國家技術監督局批準為國家保護的“原產地域產品”。
然而在本世紀初,為了跟上經濟高速發展的步伐,赤水河流域各大酒廠擴大了生產規模,出現了“爭水”現象,同時赤水河上游也出現了一些污染性企業,導致了赤水河的水質受到了一定的污染。針對這一現象,貴州省人大常委會自2011年頒布施行《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加強赤水河流域保護,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百姓生活、生產污水的排放以及部分企業偷排的現象仍然存在。2013年,貴州聯合云南、四川兩省環保廳建立起“數據共享、信息互通、聯防聯治”的保護機制。通過聯合執法、交叉執法、聯合監測、應急預警等工作制度,探索省界斷面、分水線以及石壩河等跨界支流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盡管聯合治污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貴州省環保廳廳長熊德威表示,流域規劃管理地域化和行政管理條塊分割,使得全流域環境保護工作難以統籌協調。聯合執法頻次較低、執法范圍較小的問題依舊存在,尤其是跨界支流的聯合執法和污染控制工作,還有很大空間,需要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指導,才能順利有效治理赤水河污染問題。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至2017年,赤水河的環境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據《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立法后評估,特邀評估專家、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董方勇介紹,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從2011年開始對赤水河流域水質進行生物指標監測,結果顯示,水質已經由2012年以前的輕度污染逐步轉到輕污染、無污染。
如今,赤水河的水已經成為了赤水河沿岸諸多酒廠的一塊金字招牌,赤水河水又重新變回清澈,但赤水河的保護工作在時間和地域上都是一條很長的戰線,維護好赤水河這條美酒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僅靠某一個酒企或者一個省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赤水河的清澈需要三個省的共同維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和行業協會引領下,赤水河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