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行令,世稱“酒令”,在我國已有三千余年的漫長歷史。溯其源流,酒令之產生,當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之初。行酒令是我國特有的宴飲侑酒的娛樂形式,這種娛樂形式在山西不僅歷史悠久,且廣為流行。下邊就是小編給大家準備的有關行酒令方面的常識知識。
行酒令
古代酒令,重在觴政。“酒令”之名,始見于劉向《說苑》。周代以后,鑒于夏、商窮奢極欲,制酒池肉林,激起百姓憤怒最后亡國的教訓,對飲酒有了一定的限制,在王朝內設了掌管飲酒的官員“酒正”。西周晚期,又針對酒宴上醉而失禮的種種情況,設了“酒監”,并制定了“酒禮”,即宴席上飲酒的各種規矩,到春秋和戰國時代,稱為“觴政”,不僅在王公貴族中實行,也逐漸流傳到民間,并經過演化,成為佐飲助興的一種形式,名為酒令。酒令較之古板的觴政,是歡樂、活潑而熱烈的,為群眾所喜愛。久而久之,觴政漸漸湮沒,酒令卻流傳下來。
酒令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它的內容無所不包,它的藝術風格豐富多樣。上至星辰,下至地輿,詳及花鳥蟲魚,細如書目章句,古今名賢畢集,四時節令具納。酒令可運用多種修辭手段,長短不拘,妙語解頤,熔詩、詞、曲、語于一爐,采典故俗語為篇什,即興賦詠,引喻貼切,思捷神馳,流觴飛動。
酒令還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婚喪嫁娶,壽辰賀宴,賓朋唱酌,接風餞行,節日聚餐,盛會招待,舉杯敬酒,觥籌交錯,酒令疊換,夸奇爭勝,雅俗咸宜。
太原行酒令
太原雖非美食勝譽之地,卻有著久遠的猜拳行令,以助酒興的習俗。每逢佳節、喜慶之日,離別、團聚之時,多將親朋好友、志同道合者,邀至一席,開懷暢飲,舉杯互祝。在交談品味之際,杯來盞去之間,猜拳行令,或穿插種種由猜拳變通的游戲。一則助酒興,二則活躍席間氣氛。即使在餐館酒肆之中,或家宴小酌之余,也每每會遇到樂于酒道者,以拳博戲,較量豁拳技藝之高低,增進飲酒之趣,給席間帶來歡愉。
太原的酒令猜拳,多以兩人為一組,或一桌人分為兩組,互為對抗,也有每人輪流與在坐其它人依次行令,稱為過圈或打通關。雙方每劃出一拳,必說出一數,同時要伸出手指比劃一個數。如若喊出數而沒有出拳,或者已伸出拳而沒有喊出數,均稱為失拳?谑蛛m一,但所喊之數不是大于或等于出拳之數,亦為失拳。一般來講,失拳即為輸拳,須罰飲酒,但是,如事先規定失拳為誤,停拳重劃,則僅視為誤拳,可以不罰酒。
酒拳之數,用拳來表示,從一至五。伸出姆指為一,姆指與中指為二,姆指、中指、無名指為三,姆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為四,手掌全部張開則為五,握拳伸出為零。除表示五數之外,食指不能伸出,如誤出則視為對對方不尊敬,是不禮貌之舉。小則貽笑于人,引起對方不快;大則被取消拳權,哄出席外;間或也有因此而打架斗毆者。不過,這種規矩是早年規范,時下,已不太講究于此,凡一指為一,二指為二,以此類推,手掌全張開為五,拳頭為零。
酒拳之數,從口喊表示則從一到十。早年分別為:一敬你、二兄弟、桃園三、四喜財、五魁首、六高升、七個巧、八仙飛、九到了、十圓滿。后演變為:一點通、歌倆好、三星照、四喜財、五魁首、六高升、七個巧、人馬雙、九連環、全來到。亦俗作一點點、二好、三星照、四喜財、魁五首、六六六、七巧巧、八馬跑、快喝酒(九)、全到了。
時下,不知何種原因,新酒拳廢棄了“歌倆好”與“五魁首”,增加了“對寶”。而且在青年中盛行“快拳”和“一字拳”。所謂快拳出手如舊,口喊變為點點、倆好、三星、四喜、六六、七巧、八馬、喝酒(九)、齊了。而一字拳的口喊只能說一字,卻不能出現數,即點、好、星、喜、路、巧、雙、酒、滿。這或許是為了加快猜拳速度,競賽口齒伶俐之緣故?不得而知。
當然也有所謂戴帽拳,即在正式猜拳前,加了順口溜為帽子。這種帽子頗似繞口令。而博拳者要用口說和手比并舉,來反映帽子中的數字。比如有一個拳帽內容為:“一個青蛙四條腿,兩只眼睛一張嘴,撲通一聲跳下水;兩個青蛙八條腿,四只眼睛兩張嘴,撲通、撲通跳下水。”如此類推直說到“十只青蛙四十條腿、二十只眼睛十張嘴,撲通……跳下水。”在此口說和手比之間,誰先錯為誰負,負者飲酒。如均無錯,再按早先的拳令,猜拳決定勝負。再如,還有一個拳帽內容為:“高高山上一頭牛,兩只犄角一個頭,四條牛蹄分八半,尾巴長在你后頭。”如此類推直到“高高山上十頭牛,二十只牛角十個頭,四十條牛蹄地上站,尾巴長在你后頭(此句為戲言,為博笑而出)。”
判定猜拳行酒令的勝負,方法極為簡單。除前述的失拳和誤拳為負之外,猜拳雙方,一俟開始,同時出拳喊數。按規定第一句必須為“好”,或“二好”,表示禮貌。而后任意出拳喊數。若某甲所喊之數,恰好是自己出拳數和對方出拳數之和,則輸贏立判,為某甲勝。反之則某乙勝。倘若雙方所喊之數,都不是出拳表示數之和,則輸贏未定,繼續出拳喊數,直至決出勝負為止。
猜拳博酒之酒令,也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傳承的。記的在“文革”的動亂中,人們為了免遭不突出政治的大棒,猜拳行令時以當時的政治術語為酒令內容,“最高指承”為一,“團結戰斗”為二,“三面紅旗”為三,“四個第一”為四,“五湖四海”為五,……;也有,“一不怕苦”為一,“二不怕死”為二,……。拳道雖小,卻見民心,嬉戲褒貶,盡在其中。
還需補述一筆的是,太原地區的猜拳博酒之令頗多,較為常見的有“說七倍”。即酒席間以某為首說一,順時針轉去,就席為續,每人接喊一數,二、三、四、五、六,第七人該喊七時,不能喊七,亦不能無動于衷,可說“過”或拍一下桌子。第八位便須喊出“八”,轉至第十四人次時,因十四為七的倍數,此人亦不能喊十四,只能說過。如此類推,二十一、二十八、三十五……等等七數的倍數以及以七為尾數的數字均只喊過,而下一個即喊這個倍數加一的數字。如此循環中,誰喊錯誰即負,須罰酒。
打筷拳即搏拳雙方,每人右手拿一只竹筷,兩筷相擊時,同時口喊“雞、蟲、棒、虎”四個字中的一字,決定勝負。這四個字按字面分別代表雞、蟲、棒、虎,一物克一物。雞吃蟲、蟲蛀棒、棒打虎、虎吃雞。如喊出同一字,則為和拳,如喊出不相克的字,也為和拳。如此往返一物克一物,被克者為負,罰酒。
開火車是每人報一個自己的站名,然后開始發車,比如說第一位說“太原火車往北京開。”站點為北京者就應立即接過話,將火車開往下一站,沒有接上或報錯站名者為輸。
還有一種為猜數,一人坐莊,手握幾根火柴或酒瓶蓋,眾人依次說一個數,說對者與重復者為輸。
其它還有一些文字游戲,較為高雅一些。
玩這些酒令游戲,大多為不會猜拳的人士和女士。七倍、打筷拳學的容易,無人不會,以此助發酒興,乃不失為博戲的妙法。時下,亦為太原猜拳酒令中的一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