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酒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中國白酒作為中華民族歷史和精神文化的載體,在國人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白酒伴隨了中國人一生的成長,家里小孩出生要喝滿月酒,孩子周歲要喝周歲酒,成年趕考、大婚……人生多少個重要時刻都要用酒來紀念。
中國是酒的故鄉,白酒伴隨了中國人一生的成長。一年一生,中國人始終離不開酒。春節到來的時候要喝屠蘇酒,陽春、清明登高時也要喝酒,端午節要喝雄黃酒,中秋節要喝桂花酒,到了重陽節還要“把酒臨風”。可是,有多少人能夠懂酒?在教你懂酒之前,先驗證一下你到底懂酒!還是不懂酒!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不懂酒表現之一:“我要真酒!”
喝酒的人是不是對這一句話非常的熟悉?對,一般喝酒的人心里最愛想象的就是“這是不是假酒”。越是知名品牌越是不放心。也對,買了假酒,不僅經濟上受損,面子上更受損。
對于假酒,在中國經濟不發達的時期,確實出現過喝假酒致死人的重大事件。那時候,經濟不發達,買酒靠指標的時代,酒是奢侈品。在市場經濟初期,酒被放開,但是在糧食依然匱乏的情況下,受高利潤的誘惑,工業酒精勾兌的假酒的確讓很多人談酒色變。
中國發展到今天,工業酒精勾兌的假酒早已不可能出現,目前市場上的白酒造假主要有三類:即低仿、中仿和高仿。低仿酒就是用劣質酒冒充市場流通較快的低端酒出售;中仿酒主要是用低檔酒冒充中高檔酒出售。而高仿就是用盡量逼真的包裝、盡量相近口味的中低檔酒,來冒充高檔酒。所以,所謂的“真”,主要是指品牌是真的,而不再指品質問題。
由于95%以上的消費者對酒了解不多,所以對于酒的真假表示懷疑。大家只要能在正規場合去購買,選擇熟悉的品牌,一般不會出現冒牌酒。因為對正規場合,除了廠家嚴格管理和把控外,相關政府部門同樣抓的很嚴。尤其是廠家,更是努力維護自己品牌的形象,無論是在產品本身的防偽方面,還是市場管控方面,亦或者是打假方面,都已經做到了讓仿冒者無縫可鉆的地步。所以,中國95%的消費者們,不要被“我買的是不是真酒”再給自己心里制造煩惱。
不懂酒表現之二:“現在的酒都是酒精勾兌的!”
是不是說中了甚至99%消費者的心理?!這句話我相信99%的白酒消費者都會說。
首先,我先談談勾兌這個詞。我感覺大家真的冤枉了勾兌。說通俗一點,其實每個家庭每天都在勾兌,是什么?對,做飯。比如說一盤酸辣土豆絲,你不可能什么都不放,僅僅把土豆直接放到鍋里干炒怎么行,必要的油、鹽、醋、味精你必須要放吧。做飯就是在勾兌美味,難道勾兌出來的美味你就不吃了。所以,引用到酒行業,勾兌不是貶義詞,它恰恰是白酒成品一道最重要的工藝,是中國酒道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那么白酒的勾兌還有什么神秘可言?!再舉個例子,以大家熟悉的茅臺為例。
70年代后,茅臺酒廠設置專職的勾兌人員,以感官償評為主,判定酒質的香氣與口味搭配,好酒和差酒的結合等。茅臺酒廠的酒師們在生產中發現,茅臺酒可分醬香,醇甜,窖底香三種,在勾兌時要適量摻和在一起,取2-7輪次的酒,大約200-300個單型樣品進行勾兌,反復多次小樣組合,一個勾兌比例最少酒樣需要30個單型酒,多則用70個。
可見茅臺酒的勾兌流程已相當復雜,不諳熟茅臺酒工藝的酒師則無法勾兌出茅臺酒,茅臺的勾兌師們深知茅臺醬香酒的各種組分,并應用自如。這些勾酒師就象魔術師,他可以把一些有缺陷的酒變得完美,所以他們又是一個個藝術大師。一般情況下,多以酒質好壞來決定用酒的數量,使勾兌樣品酒初步接近風格,再進行大型勾兌。進行小樣勾兌是個很復雜的工作,但也是個必需的環節,如小樣勾兌失敗,則損失不大,最多是樣品有損,這已是勾酒師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
常規勾兌的原則是兩頭少,中間多。醇甜為基礎,約占55%,醬香為主體約占35%,陳年老酒為輔約占8%,其它特殊香作協調,約占2%,大型勾兌好基礎酒后,選出適當的調味酒,進行細致的調味,主要調整基礎酒的芳香,醇厚,增甜,壓糊,壓澀,改進辣味等。兩頭少就是酒頭和酒尾用得少,中間部分用得多。由于工藝要求精湛,所以對陳年酒的貯存就很重要了。
看完茅臺的勾兌,是不是感覺勾兌師和神廚、美味專家一樣。其實,勾兌在每個酒廠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門,沒有勾兌大師精心的搭配,哪來這么多的美酒讓人稱贊。
有人又說了,聽說哪個酒廠經常從外地拉酒,我想說,你家的味精、鹽難道也是你自己生產的,不用買嗎?每個酒廠燒出來的酒就像是你家地里種出的白菜,要做出美味,還必須要買很多的調味酒和陳年老酒,看到從外地拉來酒就是酒精嗎?
再說說異地灌裝問題。其實五糧液在石家莊鹿泉有罐裝基地,這個事實很多人都知曉。但即使這樣也沒有減少石家莊人對五糧液的熱愛。其實,每個酒廠根據市場發展需求,對外擴張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就像是啤酒。青島啤酒全國都是,難道每一瓶都要從青島發貨過來么?其實每家酒企都一樣,為了節約成本,酒廠通過嚴格把控,所以無論是在哪里灌裝的成品,企業都不會拿自己的品牌玩火。還有,比如北京的某知名品牌,由于市場的要求,生產基地要設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那是不現實的,只能選擇更適應他們白酒風格的地方去建設基地。
對于以上消費者的種種誤會,當然媒體也有一定的責任,抓住一個新聞點使勁放大,致使一打開網絡,市場消費方面的文章反面報道比正面報道多,而中國悠久的釀酒歷史及與酒有關的文化很少有人去報道,更很少有人去正確地引導消費者消費。
不懂酒表現之三:“這個酒喝了上頭!”
這句話常常被消費者用來點評酒的好壞。不少人飲酒后,引起頭痛,即所謂“上頭”, 所以飲酒上頭與否評論酒質高低者屢見不鮮,而且大多人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對白酒的品鑒意見,只是用這一句“這個酒喝上頭,不好,是假酒”直接否定了某款酒。當你了解到下面的一段知識,也許你能理解什么酒喝多了都會頭痛的。
導致喝酒后頭痛的原因很多,也是因為自身體質原因,還有一部分是酒體內微生物原因引起。在我們飲用的酒中,生物胺是大范圍存在的,生物胺是生物活性細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調節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及生物膜穩定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常存在于動植物體內及食品中。經過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分析測試,在我國市場上常見的酒品分類中,白酒含有的生物胺含量最低,在1-2.5mg/L左右,而含量最高的黃酒中生物胺含量則高達39.27-241.07mg/L。這樣我們就很好理解啦,大家經常說“黃酒后勁最大”,容易頭痛,原因就是黃酒中的生物胺含量最高。
所以,不能因為喝酒后頭痛就直接給判定是假酒或者劣質酒。往往喝酒之后讓人頭痛的酒才是真正糧食釀造的酒,因為生物胺存在于糧食中。
不懂酒表現之四:“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又被說中心里了吧!其實,這句話恰恰反映的是目前不正常的酒桌文化。
曾幾何時,酒桌上談項目、辦事要靠吃喝等歪風邪氣盛行,觥籌交錯之中,潛規則、利益輸送等暗度陳倉,出現“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提、可以可以”的現象,“酒桌辦公”成為一些干部對上爭取項目和資源,對下吃拿卡要、尋租牟利的重要工作方式,有的地方甚至直言“接待也是生產力”。這種風氣蔓延起來,社會上就開始流傳“小酒天天醉,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以至于國家頒布了限酒令。似乎所有的問題都是因酒而起,這不免為中國的酒業經濟產業蒙上冤屈。
再加上無論是商務接待還是各種場合,“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等等一些流傳語的運用,使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酒文化越來越被扭曲。
更要命的是酒行業本身也成了這種歪風的推動者,為了能賣出更多的酒,大口喝酒、各種干杯法的推廣,看似豪爽,實則是加劇了酒風扭曲,不但沒有把中國酒文化發揚光大,反而留下了很多污點。在這些不正之風的推動下,很多人都有過醉酒后的難忍,于是出現了各種對酒的反面言論,因此可以看出這些不正之風的危害。
那么,正確的“敬”和“醉”在酒風中是什么樣的?
“敬”大概分為文敬、回敬、互敬、代飲、罰酒。其中,罰酒在酒桌文化上被大家利用最多。實際上,罰酒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為了勸酒,酒席上“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以至于“罰酒”被大肆利用,成為了很多人醉酒的原因,致使酒多了更多的罪名。文明罰酒,杜絕惡意罰酒,是酒道文化所提倡的一點。
“醉”,很多人都嘗試過,相信沒有幾個人說“醉”后是舒服的。其實,在古代,“醉”為“陶醉”,美得感受,這才能真正叫飲酒的享受,體味人生的快感。老友見面一醉方休,不醉不歸,均指喝美才止。
但是,現在,因簡化字,誤導本意,才將飲酒過量和“酩酊”叫“醉”,我想飲酒有害健康的來源就應該為此。
每年網絡都會統計出當年的流行語,而且年年都不同,但是對于白酒的消費者群體,上面那些勸酒、飲酒語又是長久不衰的流行語,這很有一種諷刺意味。中國酒文化發展到現在,白酒的真正魅力卻被一些不正的酒風所曲解,正確科學的中國酒道文化從來沒有被系統地的整理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