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我參加了加州葡萄酒峰會,對加州葡萄酒產業有了更為詳盡的了解。幾天的專業參觀與品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加州的葡萄酒猶如一股清風迎面撲來,完全顛覆了我先前認為加州葡萄酒好似“肌肉男”的那種偏見。
初次接觸加州葡萄酒,還是18年前,自己在加州旅行之時(閱讀我去年8月的專欄:納帕尋夢)。盡管之后的時間里,或多或少總有機會能夠喝到加州出產的葡萄酒,但是,加州葡萄酒在我的認識中,也只是一種葡萄酒而已,沒有特別的感覺。后來得益于《杯酒人生》(Sideways)電影的推介,葡萄酒的消費市場掀起了一股加州葡萄酒熱,從那時我對加州出產的葡萄酒開始更多地關注,甚至常常以這部電影作為教學案例?菰锏闹R變成里圖文并茂的電影,不僅給葡萄酒初學者受益很大,也使致力于葡萄酒推廣的專業人士腦洞大開。雖然當時加州的葡萄酒在中國市場并不很多,但從那時起,加州葡萄酒逐漸成了酒圈朋友的討論對象。
了解加州葡萄酒的同時,也常?吹健⒙牭綄“葡萄酒的美國口味”的冷諷熱潮,甚至于對“1976巴黎評判”結果的種種不服。勿容置疑,“1976巴黎評判”將加州的葡萄酒推向了葡萄酒世界的焦點。那個年代,正是波爾多葡萄酒行業最為困難的時候,二戰以后形成的追求產量習慣的慣性,在多雨而冷涼的70年代,讓當地出產的葡萄酒品質差強人意,因而與出產于氣候溫暖的加州葡萄酒相比,產生那個品鑒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但是,在歐洲人主宰的葡萄酒世界里,這一結果不亞于原子彈的爆炸。當時“葡萄產量高加上氣候冷涼而導致葡萄酒(滋味)寡淡”的背景下,波爾多釀酒師們開始采用限產、延遲才收等方法致力于提升葡萄酒的濃郁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隨著新世界葡萄酒的逐漸興起,這種釀酒風潮得以廣泛采納。
加州的葡萄酒也就被識別為“濃縮的、厚重的水果炸彈”。無論如何,伴隨著美國經濟的騰飛,加州葡萄酒也被推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那些最先被海外進口商們選中的葡萄酒,多是這種風格的葡萄酒,加上旺盛的本土消費需求,加州葡萄酒無心于海外市場,也就我行我素地發展著。
2004年一部《杯酒人生》,推動了加州葡萄酒旅游的發展和對黑皮諾的追捧,進而,演變成消費者對葡萄酒多樣性的熱衷——冷涼沿海地區的優勢,也被消費者重視起來。2008年上映的《Bottle Shock》又再次推動加州葡萄酒被海外消費者的認知。本來就不缺乏探索與創新的加州葡萄酒人,讓加州葡萄酒多姿多彩地呈現在市場中。
今5月的峰會,是加州葡萄酒多樣性的集中呈現,從霞多麗、黑皮諾以及金芬黛(Zinfandel)*的大師班,到認識加州葡萄酒風格的主題品鑒,完美地呈現了加州葡萄酒的豐富性;貫穿于幾天的那些可以與釀酒師們同桌交流的各種午宴與晚宴,悄然地展示了加州美食與美酒搭配的魅力。
尤其是峰會期間全程品鑒及晚宴用酒,都是在Geoff Kruth和Matt Stamp親自操刀,組織帶領他們的團隊完成全程的葡萄酒服務,使得葡萄酒酒的狀態在品飲時恰到好處,精準的服務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多樣的加州葡萄酒,完美地呈現在來賓的面前。
加州葡萄酒已經不再是“濃縮的、厚重的水果炸彈”的形象,下一步加州的葡萄酒又會發生那些轉變?消費者們已經在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