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和風俗,形成了方方面面的不同,如用餐工具,我們習慣用筷子,他們用的卻是刀叉?粗鈬撕染疲傆X得像中國人在品茶,只有優雅,絕不痛快。外國人喝的是酒,中國人喝的是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喝葡萄酒這件事兒上,中國和西方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以7個關鍵詞來探究一下。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喝酒這件事,從古代開始便有了很多“規矩”,什么杯子都必須倒滿酒、與人碰杯,杯子放得越低表示越謙遜、敬長輩得雙手捧杯等等。
西方人喝酒則很隨意,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高腳杯是不用倒滿的,只倒杯子的三分之一,也不會刻意的把杯子放低,杯肚輕輕一碰即可。
方式
在中國的酒桌上,無論喝的是什么酒,聽到最多的便是“干杯”。杯中一次倒滿,所有在一起飲酒的人歡呼一聲“干”,一口全部飲盡,雙手抬一下杯子或亮一下杯底以示敬意。最暢快的是所有人“一醉方休”!也不品嘗有什么細膩的味道,豪爽地將杯舉起,以最快速度灌進肚子里。
然而西方人飲酒,則較為講究觀、聞、品等步驟,尤其是葡萄酒。這反映了西方人對酒本身的尊重,不會追求一杯干的做法,而是細品,享受酒帶來的愉悅感。就算是幾個人在一起喝酒,喝的也是各自的酒,有時候也碰杯,但喝多少是個人的事。
理由
中國人喝葡萄酒的理由,除了一個“舶來”的隱晦暗示外,其他的原因都有些“赤裸”,大多只能含糊地說葡萄酒是文化的酒,代表著品味、高貴和時尚。其中不少人把紅葡萄酒的紅色當作是喜慶和浪漫的象征,當然還有人把葡萄酒作為“保健藥”來飲用的,但這似乎已不是葡萄酒了。
如果你有留意,這些理由比香味、骨架、平衡、層次等理由更有效,人們根本嘗不出或者沒耐心去體驗,大多是為高興、為禮貌、為盡興......
西方人喝葡萄酒是不需要理由的,好像隨時都會喝酒,專門飲酒的地方叫酒吧,專門喝酒的聚會叫酒會,一個人時也能端著酒杯喝,總體上保持著獨飲和安靜。
目的
葡萄酒在中國人的眼里更像是一種工具,比如社交工具,很少系統地去分析葡萄酒其中含有的美妙作用,附加了很多外在的東西。
在西方, 喝葡萄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他們喝酒是為了欣賞和享受,特別是沉溺酒中的味道。“中國人喝的是酒杯外的東西,西方人喝的是酒杯里的東西”這句話的描述就非常精辟。
層次
在中國,酒類大致分為三種:啤酒、白酒、葡萄酒,啤酒是大眾化的,隨處可見,白酒酒精度比較高、濃烈,在酒局中見得最多,而葡萄酒,大多數人都擺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覺得有一定層次才會去喝。如果要將酒分個三六九等,那葡萄酒肯定是最高級的,在那些特殊而隆重的場合才會喝。
西方人則不是這樣,葡萄酒對他們來說,就是很普通的一種酒,什么時候喝,在哪喝,不會太講究,家里常備葡萄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搭配
我們喝葡萄酒,很注重餐酒搭配,覺得總得來些上檔次的食物才能配葡萄酒,不然覺得是一種糟蹋,非常講究,不過這也是尊重葡萄酒的一種體現吧。
其實西方人對葡萄酒的餐酒搭配,也是比較認真的,但不會太過刻意,有些國家甚至非常隨性。比如俄羅斯人喝葡萄酒就很隨意,食物搭配方面同樣也是,可能是一塊面包、一根香腸或者是一疊醬黃瓜,就能喝得津津有味。
文化
李世民、好問、李時珍、張騫等古代名人,早就涉獵葡萄酒,并且留下記載。中國,一個在2000多年前就以偉大的詩詞贊美過葡萄酒的民族,說葡萄酒是“舶來”文化,實在讓人費解。自中國打開封閉了幾百年的大門后,葡萄酒仿佛一夜之間又突然盛開在中國人的餐桌上。
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源自于強大的西羅馬帝國,從那時開始,便從未失去過。從早期的農業社會一直到現在,西方的葡萄酒釀造進展歷程可說是一篇令人著迷不已的傳奇史,在偉大的西方文化中,葡萄酒文化舉足輕重。
中西方的葡萄酒文化存在著差異,也各有特色,這與雙方不同的歷史文化、地域、宗教信仰等都是有關系的。
雖說有差異,但并不影響葡萄酒帶給我們的快樂與享受。無論是中國的葡萄酒文化還是西方的葡萄酒文化, 都是希望一些好的東西可發展和傳承下去, 使越來越多的人能了解葡萄酒文化和享受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