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喝酒喝的是酒文化,酒的釀造文化、習俗文化、飲用文化、傳承文化。中國的許多名白酒與地方酒,都有著底蘊深厚的傳承故事,從先祖艱辛創造的釀酒老字號老作坊,一步步發展壯大。這些故事為酒文化注入了一抹色彩,也讓人在凌厲的酒液中感受到白酒的浪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名酒的前身。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01茅臺
茅臺酒最早始于清朝初年,它的前身便是由榮和、成義、恒興三家燒坊合并而來。
成義燒房”前身是成裕燒房,創始人華聯輝,其酒俗稱“ 華茅 ”。
“榮和燒房”,前身為石榮霄、王立夫、孫全泰合股開辦的“榮泰和”燒房,民國初年,孫全泰退股,燒房改名為“榮和”。1949年又落到王秉乾之手,其酒俗稱“王茅”。
“恒興燒房”前身為“衡昌燒房”,由貴陽人周秉衡創辦,后賣給賴永初,于1941年更名為“恒興燒房”,其酒俗稱“賴茅”。
1951年后,政府將這三家燒坊改造合并組建“國營茅臺酒廠”,在它們的工藝基礎上生產出名噪一時的茅臺酒。
02西鳳
西鳳酒產于陜西鳳翔地區,此處自古便是聞名天下的“酒鄉”。周朝的秦飲、漢朝的秦州春酒、唐朝的柳林酒、宋元橐泉到明清的鳳翔燒酒,都非常有名氣。西鳳酒是在當地7家酒坊的基礎上合并創建的,如原昌順振酒坊、新民酒坊等。
03汾酒
如今的山西杏花村酒廠,是在當地老酒坊“寶泉益”“崇盛永”“德厚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是1875年當地較大的制酒作坊,后相繼并入更名為“義泉泳”。
民國時期,這家酒坊生產的“高粱汾酒”獲得巴拿馬賽會第一名。山西都督閻錫山聽聞其獲獎后,大力促進其成立中國史上第一個股份制釀酒企業——晉裕汾酒有限公司。
04瀘州老窖
從明末清初的鼎豐恒,到康乾盛世的永興誠、永生祥......在瀘州老窖繼承的十幾家酒坊中,以溫聚源糟坊最為知名(后改名為:溫永盛)。
1955年,以“溫永盛”為首的多家老酒坊合營成立瀘州市私營曲酒釀造廠,與四川省專賣公司第一釀酒廠合并組建“公私合營瀘州市曲酒廠”。后經多次更名成為現在的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05五糧液
五糧液也是在當地酒坊“長發升”、“利永川”、“全恒昌”、“萬利源”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中特別有名的老酒坊是——利永川。酒坊傳人鄧子均著力恢復與改進雜糧酒,生產出五糧液的雛形——高粱、玉米、大米、蕎子、糯米釀制的雜糧美酒,被文人雅士取名為“姚子雪曲”。
五糧液延續著“利永川”的技藝,還傳承了“長發升”的老窖池。長發升也是始于清朝年間的老酒坊,在它的遺址內有16口明代酒窖,是釀制優質基酒的關鍵,如今被命名為“宜賓五糧液501車間”。
06劍南春
劍南春,是始源于清朝初年當地酒坊釀制的“綿竹大曲”。當時綿竹最早的酒坊名叫“朱天益”,距今已有300余年歷史,它的老窖池還保留至今,是劍南春酒坊遺址中的活文物。
后來,該地又陸續出現“朱、楊、白、趙”四大酒坊,直至上世紀40年代綿竹酒坊已有38家。“四川綿竹地方國營酒廠”正是在這些老酒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07全興大曲
全興大曲的前身是成都府大曲,產于成都水井街上的全興老字號作坊。作坊正式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迄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
1950 年,當時的川西專賣局贖買了“全興老字號”等酒坊,并沿用其傳統技術釀酒,所釀之酒仍稱“全興大曲”。1951 年,政府采用贖買的方式接納了水井街“福升全”和臨近的花果酒廠,成立了地方國營成都酒廠。
08沱牌曲酒
沱牌曲酒前身源于金泰祥糟坊。1911年,柳樹沱鎮釀酒世家李吉安建“吉泰祥糟坊”,引龍澄山沱泉水為釀造用水,繼釀酒工藝而發展成為大曲酒。
1945年,李吉安聘請知名曲酒師傅郭炳林,創建“曲酒作坊”,第二年將此酒命名為“沱牌曲酒”,并以石印商標為記。1951年,地方政府在“曲酒作坊”基礎上成立“國營射洪縣曲酒廠”。后為將廠名與酒名統一,1988年易廠名為“四川省射洪沱牌曲酒廠”。
09郎酒
郎酒的前身始于“絮志酒坊”。1904年,四川人鄧惠川在二郎灘開設“絮志酒坊”;1924年“絮志酒坊”更名為“恵川糟坊”,經茅臺榮和酒坊酒師張子興指導,開始用茅臺工藝釀造回沙郎酒,時僅一個窖池;1933年雷紹清創辦“集義糟房”,按照茅臺酒的傳統工藝生產回沙郎酒,產品正式命名為“郎酒”。
解放戰爭時期,兩家糟房皆散伙解體,郎酒一度絕跡。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視察四川時,指示恢復郎酒生產。在原“集義糟房”的基礎上,成立“地方國營郎酒廠”,郎酒廠集聚了恵川和集義的釀酒技師,按照傳統工藝,恢復了郎酒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