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酒興起之前,中國人對于“醒酒”的概念還停留在“人醉酒之后的解酒”這一層面上;在紅酒興起之后,“醒酒”便有了聽上去比較高大上的意義。從這一角度來說,“醒酒”是紅酒的一個天然的“伙伴”,那么,白酒能不能與“醒酒”成為“伙伴”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紅酒為什么要“醒酒”?
紅酒是有生命的,在開瓶之前氧化程度是很低的,酒香味還在酒中“沉睡”,喝起來會有種酸澀、果香味淡的感覺。醒酒的話,可以讓紅酒的酒液與空氣充分接觸,促進酒的氧化,柔化單寧,使其酒香味“醒”過來,釋放出迷人的香氣,降低澀味,使酒的口感更加柔和、醇厚。此外,還能夠過濾到一些年份酒的沉淀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紅酒都需要醒酒。我們平常所喝的佐餐酒、白葡萄酒、桃紅類葡萄酒就不需要醒酒,即開即飲便可。
言歸正傳,同樣是有生命的白酒,有沒有必要“醒酒”呢?
其實,白酒與紅酒一樣,有的可以醒酒,有的則沒有必要。
哪些白酒不需要醒酒呢?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清爽口感的白酒,這種口感的白酒都是越新鮮越好喝,所以即開即飲是最佳選擇,一如清香型白酒,一如米香型白酒;
另一種是低度數的白酒,這一類白酒的酒體并不是很豐滿,還是開瓶就喝最合適。
那可以醒酒的白酒又是哪些呢?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高度醬香型白酒。對于某些消費者來說,這類白酒的味道有點沖,如果能適當地“醒”一下酒的話,沖鼻感會有減緩,飲之更加細膩、醇厚。
第二類,陳年醬香型白酒。因為這類白酒有一定的年代感,酒精味在存放過程中有所揮發,酒體變得更為渾厚,但是飲之會有種偏咸的感覺。如果可以適當地進行一下“醒酒”,口感會更好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高端的陳年醬香白酒才更適于“醒酒”。
第三類,高度濃香型白酒。相較于其他香型的白酒,這一類白酒的酒精味要更加濃烈一點,有點辣口,適當“醒酒”能有效揮發酒精的刺鼻味,更易入口。
如此說來,“醒酒”這一流程,其實是可以“移植”到白酒之中的,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白酒無所謂“醒酒”,無非就是將過于濃烈的酒精味道進行揮發從而得到更舒適的口感。而這一點,完全可以憑借“換瓶”來解決。
而且,對于紅酒來說,醒酒也不是普遍適用的。所以,“醒酒”一道,見仁見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