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中國自古就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可見“酒”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是多么的密切。
可一樣的酒,為什么文人喝酒是情懷。而普通人喝酒卻是陋習呢?同樣是喝酒,差異怎么這么大呢?
文人喝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普通人喝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遠的有李白,近的有曹雪芹,再近點的有古龍。這些人喝酒還喝出來酒仙、夢阮之類的雅號,每每詩興大發,最不濟也是個借酒澆愁。而普通人喝酒就是酗酒,酒鬼呢?
李白
李白向來有“詩仙”之稱,同時,他又不愧于“酒仙”的雅號。杜甫曾經說李白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但是,李白喝醉之后不同于一般人,他喝醉以后,詩寫的更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為醒者傳。”
李白一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與酒有關的共有50篇,詩詞中出現“酒”“醉”之類的達到240多篇。
顛張醉素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其中有一句叫做“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張旭被后世尊稱為“草圣”,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為“三絕”,同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與懷素并稱“顛張醉素”,在酒鬼的級別中尚未達到懷素和尚的境界。
懷素和尚,從不做禪,生平四件事“吃肉、醉酒、云游、草書”,就連睡覺,也是因為喝醉酒才睡的。醉僧懷素,憑借狂草名揚書壇,憑借酒壇名垂千古。
據說懷素有個習慣就是喝醉后在別人衣服上寫字。于是不少人為了得到他的墨寶,看見他喝酒就穿上白袍站在他面前冒充屏風,往往就得到了他的手書,比現在找明星簽名可是方便得多了。
魯迅
文壇巨匠魯迅先生并不算“酒負盛名”。但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創作和思想卻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至于魯迅先生的酒量,則無從考證了。
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去看望一位朋友,“飲酒一巨碗而歸……夜大飲茗,以飲酒多也,后當謹之”。又一次,“夜失眠,盡酒一瓶”。但這些還都不是魯迅飲酒最多的記錄。魯迅給許廣平的信中記述,1925年端午下午,他喝了燒酒六杯,葡萄酒五碗……據說當時魯迅并未醉倒,只是有了七八分酒意。此番記錄曾引起質疑,是否有誤不得而知。
魯迅酒品爽直,自認“太高興和太憤懣時就喝酒”。酒,也是魯迅筆下頻繁出現的重要意象元素。魯迅詩中,有早期“蘭艭載酒櫓輕搖”的輕快恬適,亦有“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猶茗艼,微醉自沈淪”的憤世嫉俗;有“深宵沉醉起,無處覓菰蒲”的深廣憂思,亦有“漏船載酒泛中流”時仍“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孤獨抗爭。魯迅從未忘記一個戰士的使命,為了國人的覺醒,為了民族的自強,他沒有逃避,而是向著幾千年來的黑暗陣營,毅然決然地舉起了投槍。
古龍
古龍先生一生嗜酒,由其喜歡豪飲,其筆下的英雄人物,十個倒有九個愛喝酒。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葉開等等,哪個不是天生海量?
對于古龍來說,喝酒與品書,委實是人生的最大樂趣。據他的朋友燕青先生說:“古龍不但能喝酒,對于酒還具有很豐富的知識。如果他有興趣寫一本酒經,相信銷路一定不弱于他的武俠小說。”
關于古龍喝酒、品酒的知識,他的朋友兼弟子丁情曾通過《那一劍的風情》中的溫火先生表現了出來。溫火先生對溫酒很有講究,他說:“溫酒就好像泡茶一樣,要講究火候、溫度和時間。火太烈、溫度太高,酒的原味就一定會蒸發;火弱、溫得太久,酒一定會變酸。”
為什么古龍筆下的俠客都是天生海量?原來與作者的嗜酒如命有關。一個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有作者的影子。古龍的灑脫、隨和、豪爽、機智與他的豪飲,統統寫到他的武俠小說中去了,并化解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典型。
楊憲益
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善飲,他是純粹的喝酒,不用下酒的菜,就連孔乙己先生常用的茴香豆都不要。他喝酒不是豪飲,而是用小杯,一下一下輕輕地品,他喝酒時間很長,從下午四點開始,一直喝到晚間休息。
楊憲益先生還很文人氣,在一次宴會上,他約上作家杜鵬程一起向毛澤東主席敬酒,這樣的舉動未免不符合常規,主席有些吃驚,還是機敏的周恩來總理善解人意,上來解圍,“現今毛主席不喝酒,我來陪二位喝一杯!”楊憲益先生不僅有酒量,也有文人的膽量,這樣的文人現已不多矣!
自古酒是和雅,和趣,和美妙,和浪漫,總之是和文化聯系在一起的。用黃永玉先生的話講:“飲酒可成仙,品茶可成道,喝不喝酒是人和野獸最大的區別!”
對于酒,黃老更是說自己是個“不喝酒的酒徒”,他認為“酒是人類的第二大快樂,它與人類共存亡,只要一天有人便一天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