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果實長在花梗(Pedicel)末端,而花梗則附著在果柄上。與花梗位置相對的另一末端(見圖中殘存花柱部分),是花柱(Style)和柱頭(Stigma)的殘存部分。在一些葡萄品種(如雷司令)的葡萄皮表面,還分布著一些木栓化的皮孔。將葡萄切開后(如下圖所示),可以看見兩個心皮(Carpels)并列分布,這兩個心皮各自包著一個小室(Locule),而葡萄籽就分布在這小室之中。伴隨著葡萄果實的漸漸長大,果肉會向小室慢慢擴張,這使得小室的空間越來越小。而一顆葡萄果實最為重要的部分則是果肉、果皮和果籽。
果肉
果肉是葡萄果實中最重要的部分。果肉中的葡萄汁存在于果皮細胞中的液泡中。觀察果肉部分的橫切面可以發現從葡萄皮正下方到每個單細胞膜之間,分布著40個較大的薄壁細胞(Parenchyma Cell)。而維管束(Vascular Strands)的核心部分則與葉脈(Veins)相連接,葉脈像一個六角形網眼鐵絲網籠子一樣包圍著果肉的外緣部分,并通過維管束與葡萄樹的其他部位連接起來。葉脈包含木質部(Xylem)和韌皮部(Phloem),其中木質部的作用是從根部運輸水分和礦物質,而韌皮部則是葡萄從葉子中運輸糖分的首要通道。在果肉中,還有一個質地完全不同的部位,即果刷(Brush),它顏色較淺,位于果肉與花梗相連接的地方。
對于釀酒師和飲酒者來說,果肉和葡萄汁是葡萄中最重要的部分,這是因為它們包含了葡萄酒成品中的主要成分。由于所有葡萄的汁液均呈淺灰色,所以白葡萄酒可用所有顏色的葡萄品種釀制,只要確保在用深色葡萄品種釀制時,葡萄汁不與葡萄皮接觸即可;紅葡萄酒只能用深色葡萄釀制;而桃紅葡萄酒既可將深色葡萄通過短時間浸皮來進行釀制,也可通過控制粉紅色或紅色葡萄的浸皮時間來釀制。
果皮
果皮(在法語中稱“Pellicule”)是葡萄表面的一層質地較硬的包膜層。葡萄皮外層通常都包裹著一層果霜(Bloom),而果霜又包括蠟質層和角質層兩種結構。這兩種結構都能防止果實的水分流失,并能阻止真菌孢子及其他生物侵入果實內部。事實上,所謂的“果霜”其實就是蠟質層使得葡萄皮表面所呈現出的那層白色的物質。果霜中含有的脂肪酸和固醇類物質能在發酵過程中為酵母的生長(不管是人工添加的酵母還是天然的酵母)提供重要的養分。
在蠟質層和角質層以下,分布著組成葡萄皮的細胞層。首先是真表皮層,接著是下皮層(由7層細胞構成)。其中下皮層集中著大部分的漿果色素(Pigments)、黃色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s)、葉黃素(Xanthophylls)及對釀紅葡萄酒十分重要的紅色和藍色花青素(Anthocyanins)。此外,葡萄皮中還含有一些單寧和大量的風味成分。色素、單寧和風味成分等酚類物質(Phenolics)的具體分布位置可能存在差別,但在釀酒時,離果肉最近的物質可能會被首先萃取。
從重量上來說,一顆成熟的葡萄中葡萄皮所占的比例為5%到12%之間(根據葡萄品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葡萄皮的厚度通常在在3微米到8微米之間。此外,果皮與果肉在化學構成上還存在其他差別:除開酚類物質含量豐富外,果皮還含有豐富的鉀。
果籽
果籽在法語中又被稱為“Pepins”,每種葡萄品種果籽的大小和形狀不一;例如,小粒白麝香(Muscat Blanc a Petits Grains)的果籽直徑為5毫米,而鮮食葡萄沃爾瑟姆克羅斯(Waltham Cross)則接近10毫米。此外,每粒葡萄的果籽數量也是根據葡萄品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過由于每個心皮中包含2個胚珠,因此一般每粒葡萄會有4顆果籽,不過也有例外,像瑞必爾(Ribier)這樣的葡萄,由于每粒有4個心皮,所以果籽的數量為8顆。通常,會出現一些發育不完全的葡萄籽,這種現象稱為種子敗育(Stenospermocarpy)。相反,那些發育完全的葡萄籽數量越多,葡萄果實就會越大。為了應對葡萄籽過度發育,常會使用赤霉素(Gibberellin)進行處理,如培植鮮食蘇丹娜(Sultana)葡萄時就會進行以上處理。
盡管果籽在被壓榨時,也會釋放出較苦的單寧,但實際上果籽在釀酒過程中作用微乎其微。與較容易和果實分開的果梗不一樣的是,在釀酒過程中,果籽總是和果汁及果皮相伴。在釀制白葡萄酒的過程中,果汁及果籽的接觸時間較短,從果籽中吸收的單寧含量也較少。在釀制紅葡萄酒的過程中,由于果汁與果籽接觸時間的延長及葡萄汁中的酒精度不斷增加,果籽中的單寧極可能溶解在發酵汁中。此外,葡萄籽還是食用油或工業用油的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