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在中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下,都有著濃郁的異域風情,比起白酒的豪放硬朗,手握高腳杯、慢品葡萄酒的確算得上是件優雅柔軟的事。
現代人用高腳杯喝葡萄酒,那么古人呢?王翰的《涼州詞》說得很明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夜光杯,聽著很高級很美貌的樣子,這首詩你吟誦了千遍,可夜光杯到底長什么樣?
多數人認為,夜光杯是玉做的。關于夜光杯的由來,不妨先來聽一個極富神話色彩的故事。
西漢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記載,在周朝的西部有一個叫做西王母國的地方,當地的統治者叫做西王母,她不是我們自小灌輸的神話里的王母娘娘,倒是《盜墓筆記》里描寫的西王母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原型。當時,西王母邀請西周的國王姬滿(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周穆王)來瑤池參加一個盛會,據說二人當時在瑤池之上,談了政事,也互述了衷情,整體會晤可以說是碩果累累。
那關夜光杯什么事呢?在宴會席間,西王母贈給周穆王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叫做“夜光常滿杯”,周穆王一看到這只杯子就愛不釋手,它造型別致,風格獨特,質地光潔,一觸欲滴,色澤斑斕,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瑩澄碧,尤其皓月映射,清澈的玉液透過薄如蛋殼的杯壁熠熠發光。用如此多的華麗辭藻堆砌形容的酒杯,就是名揚千古的夜光杯。
至于西王母和周穆王的千古之謎——“浪漫情事”,后來再見面與否,這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夜光常滿杯”,倒是成為了夜光杯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溯源。
如今的夜光杯基本都是酒泉產的,經28道復雜工序煉制而成,耐高溫,抗嚴寒,斟燙酒,不爆不裂;寒冬時,不凍不炸。盛酒后,色不變,味更濃,被稱為白玉精。
說到這里,出于現代人的審美,也許你會有疑問,葡萄酒,比起玉石,和玻璃更相配吧。不錯,在西方,古代玻璃是高級裝飾品,而最早時候的酒杯是由金屬、木頭、甚至皮革制成的,直到15世紀,人們才開始使用擁有杯身、杯梗和杯底結構的高腳杯——現代葡萄酒杯的雛形。
而到了今天,葡萄酒杯遠不是我們想象中一個普通的高腳杯了,根據不同風格的葡萄酒,會有不同類型的酒杯來滿足品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