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道生八陸》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載,明代約有近百種酒。其中《道生八陸》中的酒名有:桃源酒、香言酒、碧香酒、腦酒、建昌紅酒、五香燒酒、山芋酒、萄萄酒、黃精酒、白術酒、地黃酒、莒蒲酒、羊羔酒、天門冬酒、松花酒、菊花酒、五加皮、三骰酒等。而《本草綱目》更是載有六十九種配制藥酒。
咱們重點聊一下大名鼎鼎的“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是一種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配制的傳統藥酒。一般以白酒或高粱酒為基,加入五加皮、人參、肉桂等中藥材浸泡而成,具有行氣活血、驅風祛濕、舒筋活絡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五加皮“補中益氣,堅筋骨,強意志,久服輕身耐老”,民間更盛譽“寧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滿車”。
關于五加皮酒是如何在民間廣泛流的還有一段傳說。據傳,乾隆皇帝南巡時,隨行的黃太醫據《本草綱目》藥方重新精心調制五加皮酒治愈了皇子永琰(后登基為嘉慶帝)的風邪濕毒病癥,于是乾隆將五加皮酒封為宮廷御酒。后來黃太醫因厭倦宮廷斗爭,隱姓埋名來到廣州西關,于1795年間開設了藥鋪,將宮廷御用五加皮酒帶到尋常百姓家。
清朝酒的種類空前發展,蒸餾白酒的品種更加豐富。據"清京道人"所著的《聽雨軒筆記》云:"酒之種類,難以枚舉。"可見,清朝的酒名,多的難以統計。
但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在《險園食單》列舉了清朝有名的酒名,給了后來的我們認識和學習的來源。其所載酒名有:金壇于酒、德奶慮酒、四川郎筒酒、紹興酒、潮州潯酒、溧陽烏飯酒、蘇州陳三白酒、金華酒、山西汾酒、山東膏梁嬈、蘇州女貞、福貞、無燥、宣州豆酒、通州棗兒紅、揚州木瓜等。
其中的山西汾酒即為現在赫赫有名的四大名酒之一的清香型“汾酒”。而關于木瓜酒,我們最常聽到的要屬“虎骨木瓜酒”了。
虎骨酒,我們之前提到過,它有壯筋骨,強腰腳,祛風寒之功效。而木瓜酒主要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四肢麻木,關節不利。聰明如先人,將兩種藥酒的優點與共性結合起來,形成主治風寒濕邪侵入經絡的虎骨木瓜酒,這一藥酒的功效在今天也被廣泛稱頌。
通過宋代的酒名與明清時期的酒名形成的對比,我們會發現:宋代酒名在精神層面更高于明清時期,而明清時期的酒名在現實主義、實用主義上更勝于宋代。這或許正體現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宋朝與“賈人幾遍天下”的明清的不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