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很少有資料嘗試論述清代后的中國傳統白酒文化。學術界主流傾向于通過歷史文獻及文物記錄尋找酒文化依據,論述大都停留在酒禮、酒俗、酒令酒傳說等方面。由于中國的酒禮酒俗經過數千年傳承,到了清代已經趨于成熟。因此,許多酒文化研究成果大都到了明清時期便戛然而止。在本系列文章中,您將遵循史料與實物,領略到中國近現代酒文化的歷史與魅力。
在中國酒文化史中,近現代是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酒史充滿求索、苦難、奮斗與革新,對每位國人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它與古代酒文化相比,不僅與我們更加息息相關,更加是我們文化記憶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從本期開始,我將在一些史料數據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多年收藏的陳年白酒、酒標、酒文書等器物來呈現民國、新中國成立前后、文革時期、直至八九十年代的酒文化。
民國時期的酒產區
民國時期中國的主要酒種以黃酒、白酒、露酒、藥酒等酒種為主,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江蘇位列獎牌總數第一位,其次是浙江、廣東。這種名酒分布格局還基本延續了清代名酒中心的地位,可以說民國時候的江浙地區就類似我們現在的川貴地區,是中國酒業的核心區域。民國時期,我國白酒的釀造技藝已然成熟,全國各地涌現出各大名酒的產地,而不少仿名酒口感的工藝也隨之傳播——汾酒此時在全國多處均有釀制,便是最好例證。當時白酒著名產區主要有汾陽地區、鳳翔地區、洋河地區、瀘州地區以及茅臺地區。此外,還有牛莊地區、天津地區以及山東地區。
南北差異里的酒種差別
彼時,高粱被普遍認為是釀酒的上佳選擇,由于釀酒糧食與食用糧食沒有過大沖突,政府也便逐漸放寬限制,開始鼓勵和支持釀酒業的發展。此時中國白酒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南北方分支:白酒產量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北方流行高粱釀制的燒酒,南方流行稻谷釀的黃酒。
前店后坊的特色作坊
該時期的酒坊都是私人作坊,俗稱燒鍋、燒房、糟戶;這些作坊生產規模小、自產自銷、通常是前店后坊;為方便交通,它們往往位于交通要道和商業繁榮的地方。許多名酒的老窖池如今都還保留了這種坐落格局和特色。如瀘州老窖的清代作坊大多位于瀘州城臨長沱兩江的岸道、五糧液的多個老糟坊也均位于水陸交通輻輳之地。
爭奇斗艷的特色美酒
為了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各燒坊都爭取釀出各具特色的美酒,因此酒種較多。白酒在當時與露酒、藥酒、黃酒幾乎是并駕齊驅、不分伯仲的。從民國時期國內酒坊參加的各種博覽會上獲獎的名單來看,白酒的獲獎數量僅占所有獲獎酒的總數20%不到。整個民國時期有關白酒的主流觀念是釀酒耗費糧食,因此在釀酒原料的選擇上,通常選擇高粱、谷子等雜糧。白酒的品名除汾酒、回沙茅酒、白燃酒還具有一定的識別性以外,其他的統一以燒酒、高粱燒、白酒、糟燒等冠名。
相比白酒名稱的單一,非白酒酒種的種類和名稱則是異彩紛呈:白玫瑰酒、甘露酒、紫美露酒、濟美露酒、竹絲汁酒、金波酒、衛生蜜酒、豆蔻露酒、荔枝酒、葵花酒、首烏元參半夏野白術天門冬五加皮酒、舒氣佛手酒、虎骨木瓜酒、鐵精牛肉酒、百歲酒、碧綠酒。在獲獎的一百余種酒中,這些黃酒、露酒和藥酒品類,名稱各異。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之前,許多燒酒坊不太重視瓶器瓶型。如茅臺酒,在清代使用的酒瓶體積大、質量差且攜帶極不方便。到了民國時期,為了適應外運需要,才試制了一種圓柱形小口短頸的黃色陶制酒瓶,而這種酒瓶則一直沿用到建國后茅臺酒廠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