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兩者一樣,酒體也不是獨立于葡萄酒中其他因素而存在的,它會受到酒精、酸、糖分、可溶性風味物質等客觀事物的影響。酒精度和甜度越高、可溶性風味物質越多(即風味越復雜)、酸度越低,一款酒給人的感覺就越飽滿。幸運的是,因為酒體是個主觀的東西,所以感受到的酒體飽滿就是飽滿,輕盈就是輕盈,而判斷酸甜度就需要排除某些因素的干擾,才能準確得出這兩個客觀的指標。
讀完上面的長篇大論,不少讀者朋友可能感到一陣眩暈。沒關系,我們先來喝點牛奶。一杯脫脂奶、一杯全脂奶和一勺奶油,各嘗一口,感受到他們“Body”的不同之處了嗎?
4、酒精度
酒精度對于葡萄酒的架構來說也很重要,但它在平時的酒款描述中出現的幾率并不高,很少有人會在點葡萄酒時說:“給我來瓶高酒精度的酒。”一般來說,只有在描述一款酒的整體架構時,才可能需要提一下它的酒精度——是太高還是太低,如何影響了整體的平衡與和諧?
5、單寧
單寧是很容易理解和感知的一樣東西,它是一種來自葡萄皮、梗、籽和橡木中的一種多酚。由于白葡萄酒是用葡萄汁發酵的,因此幾乎不含單寧。在口腔中,它會帶來干澀感,讓人感覺嘴里被鋪上一層膜一般。葡萄酒中單寧的質地也有優劣,處理得好的單寧質地順滑、細膩或堅實,不好的則粗糙、扎口或疏松。
對于一款葡萄酒的架構,單寧扮演著非常重要的“骨架”角色,它能使葡萄酒嘗起來更干、更富泥土味。如果一款酒強勁、豐滿,卻沒有堅實的單寧做支撐,那么它注定是一款松弛的、肥膩的酒。
一款葡萄酒要達到完美的架構,通常要在酸度、甜度、酒體、酒精度和單寧幾方面處于平衡狀態。而適合陳年的葡萄酒一定有著堅實的架構,即高酸度、高酒精度、飽滿的酒體和充沛的單寧。除此之外,充沛的風味物質對于葡萄酒的陳年能力和整體的平衡也很重要,若是一款酒陳年下來風味所剩無幾,只留下一副空架子,那么它十有八九會成為廚房中的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