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錯誤,可能有點過火,所以這里稱為盲點。其實就是一些很普通,但確實會影響很大的想法,會時常在你選酒時浮現,未必會讓你中招,但就可能讓你錯過欣賞一些精彩的佳釀!走進了酒舖,店員總會問你想找什么酒,你說出的,可能是一個產區,一個價錢,或是只是一個描述,但這些想法是從何而來?有否想過,這些想法未必能助你找到此時此刻適合飲的酒,會成為你品酒中的盲點?
其實我們需扮演專家,只是大家也是想找適合的葡萄酒。我們相信世上沒有單一好酒的定義,個人口味是每個人分數欄中的重要比重。但我確信,成功在嘗試,身邊好多友好愛酒,但總會有些一知半解的想法,讓他們不再嘗試,其實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有次,和朋友去選酒,店員例牌問要找什么酒,朋友就說要找低酒精度的。當然喜歡低酒精度的人多數認為酒精度過高會影響葡萄酒的口感,但我很好奇一個說法,葡萄酒的酒精度高好還是低好?
1、葡萄酒酒精度高好還是低好?
一般來說,葡萄酒的酒精度大都在8%-15%之間,大家都知采摘時的葡萄含糖量經過發酵過程決定了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同時酒精含量也是對穩定性有很大影響!選酒精低的葡萄酒,可能嘗過一些表現太太好的葡萄酒,在香氣等方面酒精過于突出。但這里的盲點是,他們忽視了一點,就是只要結構非常平衡,酒精度高,也不會讓人覺得酒精的感覺過于突出。
而美國的加州葡萄酒產區,法律更允許加水降低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但如果本身是一支結構平衡,帶有產區濃郁風味的葡萄酒,你會覺得釀酒師會舍得加水嗎?酒精度并不是衡量葡萄酒品質的指標,但仍然可以是個人考量的。
2、葡萄酒價錢高就是高質量
我相信有一定品酒經驗,或是身為一個精明的消費者,現在也很少會覺得只有高價的葡萄酒才是優質的,但盲點有時在我們身體也很誠實,當不想去挑選時,就想有金錢把問題簡單化。當然,那些高價甚至天價葡萄酒,如一瓶陳年的波爾多(Bordeaux)紅酒,有機會的確是值得一試。但現在不少葡萄酒的貴價,是來自炒作。就如威士卡的世界也是,日本威士卡近年價格十級跳,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實上不只搶風頭賣得貴,來自傳統葡萄酒產區的葡萄酒價格一定會比來自不太知名的酒莊或地區的價格要高,而這也是與品質無關。切記,如果你要的是此時此刻適合飲的酒,心思還是要花的。
3、螺旋蓋的葡萄酒非好貨
用螺旋蓋的酒款,就是廉價的葡萄酒,或是如果你想選支尚好的葡萄酒,但見到是旋轉瓶蓋,好多人也會卻步。究竟軟木塞還是螺旋蓋,對葡萄酒的好不好,有沒有啟示?答案是:兩者對酒瓶里的酒質好壞沒有必然關系。 要知道,舊世界產區,特別法國,傳統上偏好用木塞(如天然水松塞、人造木塞等),原理是木塞里的微小氣孔,即使存放在瓶里,葡萄酒也可以慢慢的呼吸,這讓酒的香氣和口感架構變得更加圓潤。而用上螺旋蓋,特別是新世界產區,的確有成本降低的考量,但陳年過程中最大的殺手同樣是氧化(Oxidation),金屬螺旋蓋無氣孔,酒瓶可被完全密封,不但能完整保存酒款新鮮果香及原始口感,而且理論上是更合適長期存放。還有,采用螺旋蓋能避免木塞污染。
4、混種葡萄酒非好貨
不只是葡萄酒,如威士卡中,單一的旗幟也被人過度追捧,而捧的方式不外是把混種打壓。確實用二分法,非黑即白,顯然比較容易理解,但單一與混種或混釀并不是對立的,就是單一中也有缺乏品質的,而混釀也可能是好的佳釀。 波爾多的紅酒就是混釀的王道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加上美樂(Merlot)已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還有品麗珠(Cabernet Franc)的果香,也可加上小維多 (Petit Verdot)的野性,往往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你不會以混釀為指標去說,這種葡萄酒低一等。但單一葡萄酒也有一個優點的,就不少人會推介新手,先試單一葡萄酒,這些能就能更容易品嘗到葡萄風格和特性!
5、冰鎮法則
許多人都認為紅葡萄酒應在室溫下飲用,不能冰鎮,白葡萄酒則一定要冰鎮飲用,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正因為這一盲點,許多人在喝酒時往往選擇了錯誤的侍酒溫度,影響了葡萄酒的口感。事實上,一些輕酒體的紅葡萄酒飲用前是需要輕微冰鎮的,如博若萊(Beaujolais)紅葡萄酒和瓦爾波利切拉(Valpolicella)紅葡萄酒。 而白葡萄酒也不是越凍越好,大概是6到11度就是最佳。只是甜或起泡酒才需要冷凍到6到8度,什么平時一支輕型清爽的9到11度就可以,太凍會讓你品嘗不到酒釀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