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提起飲酒,大多時候指的是白酒,而非啤酒、葡萄酒及黃酒。白酒,古時稱燒酒、白干、燒刀子。要說起白酒的起源,大多數酒企、學者及從業者都認同是元朝;要說起茅臺鎮釀酒史,總離不開清朝時汾酒及西鳳酒的身影。隨著古鎮酒業宋代官窖的發掘,不僅將茅臺鎮的釀酒歷史提前到宋代,而且為中國白酒出現不晚于宋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
茅臺鎮的釀酒史提前到宋代
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以上摘自清道光年間的《遵義府志》,由此可見,茅臺鎮釀酒在清代已然成熟。清末民初時,茅臺鎮成為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貴州省三分之二的鹽由此轉運各地,隨著鹽業的蓬勃發展,酒業也逐漸興盛。茅臺鎮當地的美酒隨鹽一道被馬幫運往外地,酒業名聲漸漸超過鹽業。在清代時,茅臺鎮醬香酒的獨特工藝大體定型。1915年,茅臺鎮所釀美酒勇奪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更是將茅臺鎮酒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以前關于茅臺鎮酒的歷史是很模糊的,唯有一段“漢武帝甘美之”的史話。茅臺鎮獨有的釀造工藝,傳承于何方,眾說紛紜。比較主流的看法,是清代時吸收汾酒、西鳳酒的操作方法,又接收南方小曲酒的作法,從而形成獨特的工藝操作!顿F州經濟》、《十年來貴州經濟建設》、《祖國的貴州》及《貴州茅臺酒史》均有類似記載。問題來了,茅臺鎮釀酒的主體工藝產生于何時?直到古鎮酒業發掘的石窖在2016年被考古專家鑒定為宋代釀酒遺址,答案才浮出水面,茅臺鎮釀酒的主體工藝形成不晚于宋代。
位于古鎮酒業的宋代官窖遺址
中國白酒出現不晚于宋代
伴隨著中華文明的誕生,美酒便孕育其中。如今常見的蒸餾白酒,大多數人認為起源于元代。究其原因,是我國明代的藥物學家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李時珍的翔實記載燒酒的工藝,成為眾多專家學者考證白酒起源于元代的證據。
嚴格意義上,藥物學家李時珍的記載只能說明“燒酒”不晚于元代出現,工藝基本成熟于元代,不能說元代之前就沒有“燒酒”。宋代的科學極速發展,指南針、火藥及活字印刷等發明均出現在宋代,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的著作《夢溪筆談》同樣出現在宋代。南宋王朝與元王朝共存多年,燒酒存在于宋王朝亦合情合理。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代出現了 “小酒”、“大酒”之分。國營酒廠春釀秋售的“小酒”,分成26等,最低檔5文1斤,最高檔30文1斤;冬釀夏售的“大酒”,分為23等,最低檔8文1斤,最高檔48文1斤!毒剖贰分刑岬,小酒,當年釀制,度數較低,不便貯存。大酒,經過臘月下料,采用蒸餾工藝,從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酒,且經過發酵、蒸煮出來的白酒,還要儲存半年,待其自然老熟,方可出售。這種施曲蒸釀、儲存醇化的“大酒”的用料、工藝、發酵及貯存已經有了茅臺鎮酒的雛形。
中華書局出版的《宋史食貨志》
2008年發掘,2016年鑒定,古鎮酒業宋代官窖成為宋時出現大(燒)酒的又一佐證,所以說中國白酒出現不晚于南宋,甚至不晚于宋代。
宋代官窖,破土而出,改變的不僅是茅臺鎮的釀酒史,還有中國白酒釀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