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是戰國時期燕、趙、中山三國故地,元、明、清三代又為畿輔之區,歷史悠久,地靈人杰、不僅是炎黃文化的發祥地,而且是我國酒文化的主婆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證明,河北的造酒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磁山文化時期。至晚到商代,河北的先民已熟練地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先進技術。
“翻故紙堆”的傳承應該杜絕
中國白酒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其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90年代的廣告文化,“秦池”、“扳倒井”、“齊民思”、“喜臨門”、“雙輪”、“沙河王”、“種子”和“張弓”等品牌,依靠廣告知名度迅速建立了短暫的競爭優勢。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之后新世紀的頭10年,進入白酒的歷史文化階段,比如:劍南春的“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茅臺的國酒文化,五糧液的窖池文化,水井坊的“天下第一坊”和“高尚生活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這個階段,白酒的歷史文化建設和營銷高潮,是伴隨著白酒消費升級和價格提升而涌現出的白酒價值貼金潮。
前兩個階段,白酒文化建設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的部分。首先,僅僅依靠知名度建立起來的“品牌”,是建筑在沙上的房屋,經不起市場的風浪;其次,第二個階段的歷史文化建設,與其說是文化,毋寧說是文化的標簽,因為它僅僅是白酒企業為了迎合那些暴富起來而內心又不自信的消費者盲目追求價格標簽而誕生的,這種文化消費是盲目的、不成熟的、浮躁的、虛無縹緲的文化消費,它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不能持續。
進入21世紀的10年代后,白酒進入第三個階段,隨著70后、80后甚至90后消費群的興起,白酒消費出現了品位價值的理性回歸,消費者更加看重自身的價值回歸、自身的身份價值認同、自身的品位認同,于是,洋河藍色經典的“男人的情懷”,從消費者的價值觀角度入手,而不僅僅從白酒的“偽歷史文化”角度入手,也同樣取得了成功。
這就是白酒文化消費的歷史脈絡,當全國白酒已經進入消費者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認同階段的時候,河北地方白酒企業如果還一直沉溺于河北酒文化的“故紙堆”,一味地挖掘那些虛無縹緲的酒遺址、遺物和博物館,就有點脫離時代消費潮流、脫離消費者的嫌疑,其最終市場結果如何就值得懷疑了。
酒文化不僅僅包括歷史和酒遺跡
一般的白酒企業在打造酒文化的時候,往往一上來就去找與自己有關的歷史遺跡和故事,如果沒有這種歷史和故事,他們編造一個也要貼上去。河北地方白酒企業也常常出現這種現象。
其實,這種思維仍然是一種慣性思維,看到劍南春、水井坊成功了,就一窩蜂的學人家,卻忘了應該打開眼界、放寬思路,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打造酒文化,并不僅僅只有“故紙堆”一條路,還有其他的道路可走。
河北是中國釀酒技術的發祥地之一,有著燦爛的造酒文明史,但是對待酒文化的傳承,我們要做的不能僅僅是“吃老祖宗”、“翻故紙堆”,能使酒文化更與時俱進才是區域酒文化甚至是區域白酒的振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