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工業革命與博若萊
“博若萊(Beaujolais)是法國農村佃戶制度最普遍的地區。整個地區都是如此,那些特級葡萄園(cru)尤甚——他們好像還活在中世紀。”博若萊產業協會主席Dominique Piron說道。Piron本人是一位酒農,家族產業深植莫爾貢(Morgon)產區,所以對這個問題,他比誰都清楚。
去年10月,我們在的弗勒里(Fleurie)產區的Auberge du Cep餐廳共進午餐,他給我講了個故事,向我說明了博若萊變革遲緩的理由。
拿破侖三世執政期間(1852-1870年間),法國經濟不錯,里昂尤其非常興盛,絲綢業和工程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許多實業家都興起了在博若萊投資的念頭。
博若萊風景優美,從城市里騎馬三個小時就能到達,他們常常帶著全家老小來訪。但是,這些實業家莊主從來也沒有成為博若萊釀酒行業的主心骨,他們只是周末或者8月會過來度度假而已。
到了他們孩子這一輩,他們并不會在葡萄園投資,而且由于法國的繼承法*,父母死后他們也沒有從兄弟姐妹手中收購地權,漸漸的,每片土地的所有權就變得很復雜。如今這些酒莊都處于很糟糕的情況,建筑搖搖欲墜。
采用了150年的佃戶制度之后,博若萊缺乏家族的釀酒文化,沒有對未來的展望,也沒有代代相傳的習俗。
*根據法國繼承法,所有直系子女都有權繼承一部分土地
Piron說道,“所有那些大型的老酒莊”在過去幾十年里都被逐漸賣掉,這給那些準備好投資的人而言是個好消息,但對于佃農而言卻往往是當頭一棒。
在特級葡萄園,惰性以及缺乏遠見帶來的弊病尤其根深蒂固。
“在博若萊南部,葡萄園大多經過改修,酒莊面積也更大,經營效果很不錯。如果我們組織一場技術交流會議,南部的酒農都會趕過來。在北部,人們的態度卻往往是:‘我祖父也這么做來者,但我沒看到任何改善。”
好在,隨著年輕一代的加入,這種情況就要結束了。不過我會向人們指出,現在博若萊面臨的危機,并不像其他產區僅僅是銷售的下滑,而是一個綿延兩個世紀的歷史問題。”
如他所說,就在去年,博若萊迎來了一場重大的變革:最大的特級葡萄園之一,布魯伊(Brouilly)產區令人嘆為觀止的99公頃酒莊Chateau de la Chaize被賣給了里昂的基建房地產大亨、Maïa集團的總裁Christophe Gruy。
當然這筆收購可能并不“典型”,因為早在里昂工業革命之前的1735年,Roussy de Sales家族就開始經營Chaize酒莊了,而且至今酒莊的經營情況良好。不過,酒莊確實有七個“佃戶”為他們工作,其中包括Moulin Favre酒莊的Armand 和Céline Vernus。
Christophe Gruy想把整個酒莊改造為有機種植,希望自己的佃農們能夠予以支持。
或者,佃農們也可以選擇轉變為租戶——如此一來,他們為自己種葡萄釀酒,僅上交租金,Chaize酒莊是否轉為有機種植也和他們無關了。但是如果要轉為租戶,酒農們就需要自己擁有一個酒窖,而許多佃農并沒有這樣的實力。
結果,七個佃戶協議全部被廢止了。佃戶之一的Céline Vernus告訴我,她和Armand轉做租戶,將租用的土地從8.5公頃降為5公頃(除了租地之外,他們也有自己的葡萄園,還有一個設施完備的酒窖)。其他兩個佃農成了Chaize酒莊的雇員,剩下的幾個佃農則徹底退出了。
看來,博若萊乃至法國的佃農歷史,正在緩慢但確實地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