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相關部門在80年代就提出了白酒從高度向低度轉變是未來發展趨勢。不僅適應了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而且也利于與國際接軌。如今,白酒消費低度化,許多酒廠也相繼推出低度產品,但并不是每種酒都可以低度。
比如,醬香型白酒就因釀造工藝和品質特征決定了其無法做低度酒。
醬酒酒精度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其高度酒所掩蓋的酸味、澀味、糠味等異雜味會呈現出來,酒體內的酯類會直接水解,呈現出口味淡薄,水味等情況。
正因此,醬香型白酒基本都保持在53度左右或以上。
而優質的濃香型白酒則有著先天的優勢,要做到酒體度數“低而不淡”,既有高度酒的風格特點,又能保持口感、風味更加綿甜醇和,這對酒體的品質和生產低度酒的技術要求都非常高。
例如五糧液在70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發低度白酒,曾依靠華羅庚“優選法”和“統籌法”的啟示,破譯了低度酒密碼,成功試驗出35度和38度(后改為39度)的低度酒。
所以,目前包括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等在內的名酒企業均推出了降度化產品。劍南春除了52度外,還有46度和38度。國窖1573則也有了38度產品,但茅臺低度系列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