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神經病理學》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即使啤酒中的酒精成分比較微弱、不足以使人喝醉,啤酒的味道仍會刺激了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使人興奮愉悅。
啤酒作為最古老的飲料之一,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谷物剛剛被作為農作物大面積種植。大約在5000年前,雇傭者將啤酒作為一種酬勞支付給員工們。在埃及金字塔的建造過程中,啤酒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個勞工每天可以獲得4-5升的啤酒作為主食或者甜點。
于這些辛勞的建造者而言,啤酒就成為了可以充饑的食物和提神醒腦的佳品。由此可見,這個以大麥芽、酒花、水為主原料,經酵母發酵作用釀制而成的飽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被稱之為“液體面包”,是有道理的。
2016年初,美國知名男性網站《Men’s Health》以及跑步網站《Runner’s World》的運動專家就和多家科研機構一起跟蹤研究了跑步與啤酒的關系。令專家驚訝的是,只要飲酒適量,啤酒甚至可以算是跑步中的上佳“補品”。
減少訓練后肌肉疼痛
人們常說,借酒消愁,酒精一直被認為是精神的撫慰劑。但事實上,酒精在減緩肌肉疼痛上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在美國職業體育聯賽中,不少專業訓練恢復師都會利用含有酒精的飲料幫助運動員進行肌肉恢復。
澳大利亞的《國際運動與體育科學雜志》就在2014年刊登過這樣一篇研究報道:一位臺灣的學者經過研究發現, 在耐力訓練以及高強度的抗阻訓練之后,含有酒精的飲料,特別是啤酒,對于緩解肌肉疼痛有明顯作用。
而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長期有飲酒習慣(飲酒適量非酗酒)的運動員,他們的肌肉損傷程度要低于不飲酒的運動員。
恢復效果勝過礦泉水
都說啤酒利尿,運動前后喝啤酒會影響運動狀態。但是,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啤酒不僅不會影響運動后的水合作用以及恢復,甚至在促進跑后身體恢復方面比礦泉水的效果好很多。
《國際體育運動營養學》雜志在2015年刊登過一篇文章,其中闡述了16位運動員在訓練過后分別飲用礦泉水和啤酒后的數據——啤酒不僅沒有造成身體大量脫水,反而比礦泉水更能促進身體的水合作用,提高恢復的效率。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啤酒中的鈉可以在運動后更好地留住身體里的水分,使它不至于那么快地流失。
增加骨骼強度
對于跑者而言,強健的骨骼是必不可少的。人體內的硅元素就是增加骨骼強度的重要因素,而能被人體吸收的硅元素平時從何而來呢?沒錯,啤酒就是硅元素的一個重要來源。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發現,能被人體吸收的硅在啤酒中以可溶原硅酸(OSA)的形式存在。而英國《自然》雜志曾刊登過一項涉及1700名、平均年齡為48歲的女性研究,實驗者發現常喝啤酒的女性骨骼會變得強壯,這就降低了患骨質疏松癥的概率。
研究還顯示,啤酒中還富含有助于保持骨骼健康的植物雌激素。盡管,并沒有嚴格的數據顯示運動者每天攝入多少硅元素的攝入量為最佳攝入量,但研究表明,每日飲用不超過三罐355毫升的聽裝啤酒,就能滿足人體對硅的需求。
預防腎結石
對于長期運動的人而言,他們除了擔心跑步膝,還要預防腎結石,因為隨著訓練時間的累積,長時間脫水容易導致腎結石。啤酒就可以被認為是運動者最好的“腎臟清潔劑”。
根據美國腎臟病學會的臨床研究發現,長期依賴于大多數含糖飲料,如汽水和果汁,將提升運動者患腎結石的風險。
但如果適量攝入啤酒,那么這些人可以減少41%患上腎結石的風險。此外,芬蘭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啤酒的原料之一,啤酒花,還能幫助緩解腎結石鈣化所帶來的痛苦。
保護心臟健康
在酒圈中,葡萄酒一直被認為有助于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今,研究表明,適量的啤酒攝入也有助于心臟的健康。
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研究表明,對運動者來說,每天喝一聽355毫升左右的啤酒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膽固醇水平,并能降低血液凝塊的形成,而這些正是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概率的關鍵因素。
說了這么多啤酒對于運動的好處,那么,對于跑者而言,喝多少啤酒才對得起“適量”呢? 事實上,大部分的研究機構對此都沒有嚴格的限定。
國際田徑聯合會(IAAF)就對人體酒精含量和運動能力做過調查,得出了這樣一個指導意見——對于跑者而言,“適量”的概念是:
啤酒每日的攝入量——女性跑者為355毫升,男性則是710毫升;
葡萄酒每日的攝入量——女性為148毫升;男性的攝入量為296毫升;
烈酒每日的攝入量——女性為44毫升,男性則是88毫升。
對于那些酒量好的人而言,可能多喝一兩聽啤酒,對跑步狀態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但是,對于那些對酒精過敏的人而言,可能多喝兩杯都會有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