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無論離家多么遙遠,天各一方的游子都要與家人團聚,共同辭舊迎新。除了吃年夜飯、放爆竹外,在古代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全家喝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以防瘟疫,同祝吉祥、康寧、長壽。
相傳,屠蘇酒是漢代的名醫華佗創制的,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后,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
喝屠蘇酒時,“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一般飲酒應該老年人先喝,但屠蘇酒從年輕人開始喝,最后才是年長者,是希望老年人返老還童的意思。
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當時的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蘇軾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有“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的詩句,巧妙地運用了年長者最后喝屠蘇酒的典故,表明自己只要健康,不怕年老的想法。
詩人朱望之的《除夕》詩,不僅沿襲了喝屠蘇酒的習俗,還用8味中藥名描寫過年的喜慶景象,詩云:“從容歲事已無忙,果草村肴設小堂。酣酌屠蘇傾竹葉,暖煨榾柮帶松香。插梅瓶中連翹影,剪燭燈明續斷光。白附地磚書彩字,萬年長積有余糧”。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屠蘇酒在民間的流行。
酒從產生的那天起,便開始浸潤人類社會,與人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國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是酒文化王國,飲酒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過春節飲酒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抖Y記月令》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新的一年開始時,天子總要親自行迎春之禮,向上帝祈禱五谷豐登,然后舉行宴會,時稱“勞酒”。早在西周時期,人們為慶祝一年的豐收和新一年的到來,就捧上美酒,抬著羔羊,聚在一起,高舉牛角杯,同聲祝賀。從此,這種聚會便為春節這一盛大節日開了先河。到了漢代,“年”作為重大節日逐漸定型。到了這一天,家人放過爆竹后歡聚一堂飲酒,其樂融融。
唐代宮中守歲,常常大擺宴席,讓侍臣應制作詩,歌舞升平;实鄞蟪既绱耍话愕尿}人墨客是夜也往往飲酒賦詩。宋時不僅“守歲”,還有“饋歲”、“別歲”等花樣,樣樣都離不開酒。明人沈宣有《蝶戀花·除夕》詩云:“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齊歡喜。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可見飲“分歲酒”,乃是古代除夕大餐的重頭戲。
清宮春節如何過?筵宴百桌菜百壇酒百只獸。如《滿文老檔》中記載天聰六年(1632)“元旦”大政殿筵宴的規模是:每旗各設席10桌,用鵝5只,八旗共設80桌,鵝40只,加上總兵官以上的高級官員另設20桌、鵝20只,總共100桌。每桌備燒酒一大壇,共100壇。這還不包括皇帝、王公和蒙古貴族宴桌的數目在內。另一件檔案中記載,崇德四年(1639)“元旦”大宴用了母野豬8頭、鹿22只、狍子70只、酸奶燒酒20瓶,平常酒80瓶,茶24桶,算起來也是100只獸、100瓶酒。
古人十分重視酒禮,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沒有一頁不提到禮,沒有一頁不提到酒。酒與禮成了一對孿生兄弟。雖然現在人們不是那么講究酒禮,但還是要注重最起碼的酒禮,就是要禮讓長者、尊者、賢者,飲酒要有節制,勸酒不逼酒,使暢飲不致大醉。酒之趣,在于“雅”。正如《菜根譚》所云:“花看半開,酒飲微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