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春是古代史書有記載的中國名酒,具有悠遠的歷史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蘊。其廣告語中也多次出現“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宣傳字樣。
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
眾所周知,綿竹劍南春、宜賓五糧液和貴州茅臺乃中國最為著名的三大白酒品牌,其中文化底蘊最深厚、歷史延綿最悠久當推劍南春,多少年來“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廣入人心、有口皆碑。事實上,在四川綿竹,關于劍南春發源的民間傳說和文獻記載頗為豐富,且神秘而傳奇,劍南春的歷史大概遠不止起于“大唐盛世”。
其一,古蜀說。四川廣漢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形態和容量各異的青銅及陶瓷酒具,說明當時古蜀國釀酒業已有相當的工藝和規模。而綿竹距三星堆僅幾十公里之遙,并且同屬馬牧河水系。若以此推算,劍南春當有“四千多年”的釀酒歷史。
其二,戰國說。綿竹金土村發掘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銅壘和提梁壺等精美酒器,則至少說明戰國時期綿竹釀酒業就有可能已經存在并且達到相當的水平。若以此推算,劍南春也當有“二千四百年”的釀酒歷史
其三,漢代說。其物證是四川新都出土的東漢畫像磚《釀酒》圖,有學者認為圖中表現的是蒸餾酒生產工藝,而劍南春也是蒸餾酒,且綿竹與新都同屬成都平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之地,劍南春起源于此也不無可能。若照此推算,劍南春也該有“二千年”的釀酒歷史。
“唐時宮廷酒”是否可靠
劍南春有確鑿的文獻記載就始于唐朝,而且還被指定為宮廷御酒。唐代武德年間(公元618年至625年),有了“劍南道燒春”之名,據當時的中書舍人李肇在《唐國史補》中記載了聞名全國的十三種美酒,他寫道:“酒則有……滎陽之土窖春……劍南之燒春。”。唐時綿竹隸屬于劍南道,“燒”是指“燒酒”即蒸餾酒,“春”是原指酒后發熱的感受,唐人引之為酒的雅稱,因此“劍南之燒春”指的就是綿竹出產的美酒。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劍南燒春”被定為皇室專享的貢酒,記于《德宗本紀》。相傳,唐代“詩仙”李白青年時代曾在綿竹“解貂贖酒”痛飲美酒,留下了“解貂贖酒,價重洛陽”的佳話。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一個時代,國力昌盛,百姓和樂,文化燦爛,藝術繁榮,盛世唐朝是五千年燦爛中華文明的文化表征,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光榮和夢想。當代,劍南春酒定位于“唐時宮廷酒,今日劍南春”不僅來源于唐史的確切記載,來源于劍南春自身的文化淵源,而且以傳世美酒憑古喻今,著力將劍南春酒打造為承接“大唐盛世”與“當代盛世”和樂升平的文化符號。2002年劍南春集團斥資打造的大型時尚詩樂舞劇《大唐華章》在全國巡演,氣勢輝煌地展示了盛唐社會生活畫卷以及劍南春酒浩瀚精深的文化內涵。
繼唐代以后,綿竹釀酒業發展更具規模,史料記載則更為詳實。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紹興十七年,省四川清酒務監官,成都府二員,興元遂寧府,……,富順監官并漢州綿竹縣各一員。”宋代綿竹縣與州府并設減酒監務官,表明當時綿竹的釀酒業已具有州府一級的規模,是重要的產酒之地。此外,據民國《綿竹縣志》記載,綿竹縣僅棋盤街、滾子坡兩側在清代初年就有20余個釀酒作坊,主要生產“綿竹大曲”,而“綿竹大曲”創始于清朝康熙年間,迄今也有300多年的歷史。
唐代名酒眾多,但以劍南燒春最為有名,當代劍南春酒定位仍為“唐時宮廷酒”,獨特的酒文化支撐如今劍南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