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化都是把一個簡單的過程復雜化、精細化。比如日本的茶道,亦或歐洲的葡萄酒文化。當茶變成一種道之后,人們會在自身上下功夫,從最初對細節流程的把控,再到器具茶葉品質的無止境追求,到最后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葡萄酒文化則滲透到西方文化的各個角落,在基督教的儀式中,葡萄酒就代表耶穌的血,而釀制葡萄酒的品種以及摻雜比例就更為繁復,據說一流的品酒師可以品味出,細微的層次差別。因此,這在西方世界里,品酒師是一個高收入職業,而且可以考證的。
而葡萄酒也從酒具演變,到品酒過程,發展出一整套流程。而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葡萄酒會根據菜品的不同,推出餐前酒、餐酒及餐后酒。最頂級的大師,會建議你的用餐時的飲酒流程,以達到最佳的口感效果。關于葡萄酒文化方面的書籍,那更是數不勝數。
反觀中國的白酒文化,雖說也有千年歷史,但留下了的文化,可能就只有幾個品牌,當然,還有我們認為越久遠的酒就越好的認知記憶。按照葡萄酒文化觀點,酒是有生命周期的,好的酒一方面要看當年雨水情況,還要看是否到達口感巔峰,頂級葡萄酒巔峰期一般20年左右。
中國的白酒采用的是高粱等谷物發酵,也就是說,會不斷的往里添加新的谷物,但里面老的谷物并不會丟棄,所以我們飲用的白酒很可能也是百年前的谷物,但白酒并沒有黃金期飲用期的說法,這點可能和原料的選用上有一定關系。但無論如何,白酒的精細度上和葡萄酒無法比擬。
當然,一定要說中國白酒沒有文化,那也不客觀,最簡單的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網絡上瘋傳的五斤哥,六斤姐就是這種文化的反襯。酒量就是膽量,武松打虎的故事,如果沒有那“三碗不過崗”,會少很多意思。而被中國人津津樂道的酒品文化,說簡單點就是舍命陪君子。這和西方那種自娛自樂模式差別巨大。
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國人比較含蓄,也比較敏感。中國人喝酒需要你來我往,也就是敬酒,獨自喝酒是一種失禮的行為。而讓客人喝好才能顯出主人最大的誠意。但具體怎么樣才算喝好,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因為事先誰都不知道,加上中國人喜歡整虛的,我們就想象一下,當你宋江當頭領的時候,是多么的望眼欲穿,但還是要忍住,先推三次,最后勉強為之,搞得像受了很大委屈一樣。喝酒也是一樣,虛虛實實讓人霧眼朦朧。
那勸酒的套路就必然發展到非常高深的境界,比如從先干為敬開始,然后旁邊的人會說不能厚此薄彼,再來個好事成雙、有來有往,最后整幾個感情深一口悶,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上了酒桌,基本上就能體會到中國人面子問題的精髓,以及身不由己的痛楚。
很多人說,喝酒可以拉近彼此間距離,但這只是一種幻覺,我見過很多人酒后胡言亂語,以及各種奇葩行為,如果這算是真實,我覺得大家隱藏一點其實也挺好的。但我們的文化中,喝白酒并非只是那么單純,很多人說自己胃潰瘍、酒精肝,我還愿意陪你喝,這是對對方莫大的尊敬,把自己灌倒那就是兄弟間的情誼了,類似于我把后背都交給彼此了。因為中國喝酒是交互行為,每個人的情況會有很大差異,好勇斗狠就在所難免,英雄一定是千杯不醉,最后唯一一個屹立酒桌之人。為了這份榮譽,也得多喝幾杯。
中國的白酒文化,是需要一定的自虐精神,喝醉是必須的,感受到的壓力也是必須的。當面對眼前那個倒滿的酒杯,以及對方那復雜的眼神,退卻意味著不夠尊重、不夠膽量、不夠意思、不夠男人,只能一飲而盡,并微笑說再來一杯,方能化解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