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茅”成義燒坊
三家燒坊里,成立最早的是華家成義燒坊,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
1951年,仁懷縣人民政府將“成義燒坊”收購并公有化,“成義燒坊”更名為“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即今天的茅臺酒廠)。“成義燒坊”三大酒師——鄭興義、鄭永福、鄭銀安入主茅臺酒廠,史稱茅臺三鄭。1984年,鄭永福的關門弟子方延本成為鄭氏釀酒技術的最后嫡傳,注冊了“成義燒坊”商標。
●“王茅”榮和燒坊
根據《仁懷縣志》記載,在華家設立成義燒坊后十年(1879年),石榮霄、孫全太和王立夫三位遵義地區的地主,“合股聯營”開設了“榮太和”燒坊,燒坊名字分別取自于石、孫的名字,以及王立夫繼承經營爺爺王天振創辦的鹽號“天和號”。
到1915年時,孫全太以“賬目糾紛”提起訴訟退股,燒坊從此改名為“榮和燒坊”。1927年王立夫病逝,燒坊主要由石榮霄掌管。
由于實力相對有限,榮和燒坊的酒產量不大。據《茅臺酒廠志》記載,常年產量在5000公斤左右,主要也只是在本地和臨近遵義的重慶銷售。
石榮霄本也姓王,因為是當地一位石姓地主的養子,遂改了姓,其后人恢復王姓。他的孫子王澤生后來繼承了這份產業。被收歸國有前,經營榮和燒坊的是王澤生的兒子王秉乾。
1915年,茅臺鎮兩家最大的酒作坊“成義燒坊”與“榮和燒坊”以“中國貴州茅臺酒”的名義聯合參展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賴茅”恒興燒坊
和華、王兩家相比,賴家做酒晚了半個世紀,巴拿馬的獲獎,也與其無關。
1920年代末,貴陽一周姓鴉片商人,在茅臺鎮開設了一家小燒坊。之后,周在貴陽的生意破產,燒坊也只是勉力維持。到1938年,為了抵債,周把燒坊轉讓給了他在貴陽的合作伙伴賴永初。
賴永初并非富貴出身,他自小當學徒、小販,靠土產品等買賣發家。到抗戰勝利后,他在貴陽已是開設銀行、經營礦產、躋身政界的一方新貴,此為后話。
“父親把這個酒分裝為小瓶,在自己商號里試銷,反響不錯,他覺得前景不錯。”賴永初的兒子賴世強說,接手了燒坊之后,父親就斥巨資擴建燒坊,并將燒坊改名為更現代的“恒興酒廠”。
據《茅臺酒廠志》記載,1947年時恒興燒坊的產量已達3.25萬公斤,規模大大超過上面兩家。
與兩家先輩相比,賴永初的經營手法看起來更為現代!度蕬盐氖焚Y料》寫道,賴永初注冊了“賴茅”商標、采用了便攜的酒罐、設計了別致的包裝圖案,并不斷用廣告和直銷的手段擴大市場,一度銷到香港。
“貴州解放前夕,當時的貴州省國民黨政府主席谷正倫曾派人游說父親,攜銀行資金去往臺灣,還給他留了飛機。但父親覺得自己一介商人,手上又沒血債,無需逃命,況且誰上了臺,都需要有人從事商業,便拒絕了。”賴世強說,解放軍進入貴陽時,父親還安排旗下學校師生連夜趕制五星紅旗去迎接。
建國后,賴永初也曾短暫地得到過一些“待遇”,比如獲選貴陽市政府財經委員等職,1950年曾跟隨代表團在北京和上海參觀,得到朱德、陳毅的接見。
1953年,貴州省將三家燒坊收歸國有,給予成義燒坊120大洋,榮和燒坊400大洋,恒興燒坊作為官僚資本沒收,成立了國營茅臺酒廠。這就是茅臺酒有據可查的歷史。
以后喝茅臺酒,可以自豪的說這是我們撫州人“釀”的酒啦!為人才輩出的撫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