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無酒不成席”,但其實追溯其根源,酒與醫也有不少關聯,酒在醫療上的應用,歷代醫藥學家也早有闡述,如陶弘景曾說:“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等等,說“無酒不成醫”也不為過。
“醫源于酒”,這從漢字“醫”字可以證實,醫本作“醫”:“醫”,示外部創作,“殳”示按摩熱敷、針刺以治病,“酉”本為酒器與酒意通,表示酒是內服藥。故《說文》云:“醫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據《漢書 食貨志》載:“酒,百藥之長”。早在《神農本草經》中明確記載用酒制藥材以治病。酒最早用作麻醉劑,華陀用的“麻沸教”,即用酒沖服,在現代外科醫學中,酒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碘酒、牙痛水、癢子水、蟲咬水等。適量飲酒對健康長壽有益。古代現代醫學均主張老年人適量飲酒,中外大量的記載證明了此論有理。
古代的酒,是用黍或者稻釀制而成的一種含有低度酒精的飲料。人們在長期的飲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少量服用可以通經活血,令人精神興奮。大量服用就會麻醉神經,令人昏睡不醒,因為酒被先民們當做最早的興奮劑或麻醉劑使用。
李時珍在其醫著《本草綱目》中謂:“酒升陽發散,其氣燥熱,勝濕祛寒,故能開拂郁而消沉積,通隔噎而散痰飲,治泄痢而止冷痛。“黃官繡《本草求真》曰:“若引經用為向導,則其勢最速,則通身達表.引人至高顛頂”。古人發現酒有通絡話血、行藥勢、必奮、麻醉、殺菌、溶媒等作用,戰酒用于養生,井結合人傳統醫學制作藥酒。早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用酒制藥材以治病。周代時,微醇的“酒”已經作為貴族們的日常保健飲料!对娊·七月》中也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吟唱,點明了酒所具有的保健。延年益壽的作用。
飲酒養生益壽,酒與醫藥的結合是飲酒養生的一大進步,西德所著《百歲老人》中多有記載說明高壽老人都愛喝點酒。中國歷史上唐人的“九老會”、宋代的“五老圖”,與會者無一不是酒仙,歷史名人孔子76歲,荀子82歲,賀知章86歲,劉禹錫71歲,白居易74歲,陸游86歲,考其生平,都喜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