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的中國味道能否復歸?
曾宇于2000年初開始接觸陳年白酒,從此癡迷中國酒文化。他對中國葡萄酒文化的解讀,并非紙上得來,而是憑借著對中國酒文化、酒史的研究,以及在中國近現代名酒等方面匯聚的大量史實資料。
對中國葡萄酒同樣如是。曾宇向記者展示出九枚中國葡萄酒文化酒標,其中有紅玫瑰葡萄酒、丁香葡萄酒、山葡萄酒、人參葡萄酒、葡萄燒酒等。對于這些帶有鮮明的中國式味道的葡萄酒,曾宇表示,葡萄酒在近代中國未曾隕落,中國特色一直在,只是人們罔顧之。在上世紀70年代,有些酒廠結合本土情況就釀出了這些特色佳釀。而現在很少人知道,這是中國酒文化的失落和悲哀。
這些特色酒有著十分明顯的歷史特征,在一些特殊的歷史階段,中國的葡萄酒還有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曾宇向記者出示了一枚鮮紅的沙城葡萄酒酒標,下寫河北省沙城制酒廠出品,而最上方則寫有“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這些攜帶毛主席語錄的葡萄酒至今變成了鮮明的歷史符號。
美酒文化中,從酒禮、酒俗、酒詩詞、酒工藝、酒器具、酒文書,甚至到每一枚珍稀的酒標,都可還原那些遺失的中國酒文化,讓人看到一個時代的特征。
曾宇有一個大膽的觀點是:中國白酒不可一家獨大,未來應該是黃酒、果酒、露酒、特色酒種回歸的時代。然而,這種回歸,絕非僅僅限于酒種的回歸,更是傳統的復歸。民國時期白酒、黃酒、露酒、藥酒均分天下;彼時沒有勾兌概念、傳統手工的釀制技藝,當地特色的生態原料,以及前店后坊的家族傳承……產于這樣一個時代的美酒,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很“走心”。
觸摸到中國酒文化多元脈搏,中國酒文化才能夠走得更遠。多元化的文化才是中國酒業未來回歸歷史的正道,這也符合世界酒發展的軌跡。而在國外葡萄酒向國內市場大舉襲來之際,回歸到山葡萄酒的特色上來,不盲目效仿國內葡萄酒,讓這些存在于典籍中的特色產品不淡出我們的視野,正是對多元化文化的尊重。對它們堅守和傳承,也是中國精神的延續?傊,面對外來葡萄酒文化的影響,我們不能一味癡迷于舶來文化,更應該回歸有中國特色的傳統。
曾宇期待,我們的葡萄酒文化中,能有一種味道叫“中國味道”就很好了。它用最“中國”的原料,最“中國”的方式,釀制最走心的“中國味道”。世界獨有的山葡萄能否成為中國人復歸酒種的驕傲?而傳承百年的中國特有的手工釀造山葡萄酒技法能否成就我們復歸傳統的“中國味道”?我們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