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十月,一朝分娩。新生命誕生的喜悅,是一個不曾為人父母的人無法真正感受的,當著名調酒大師席玉老師親手設計的黔糧傳酒送到我面前,這種喜悅再次感動了我。
酒評網 文/酒評君 (微信號:9919385)
是的,這是一款凝聚了很多人心血、滿載很多人期待的產品。從酒友“喝一款真正純糧醬香”的樸素愿望,到黔糧傳團隊為“黔糧”立碑做傳的赤子情懷;從一次次推倒重來的包裝設計,再到歷經百人、多達20多輪次內測品鑒的酒體確立;從茅臺鎮多家酒廠的逐一遴選,再到與多位調酒師、釀酒師深入交流,黔糧傳酒終于瓜熟蒂落,呱呱墜地。
“黔糧者,黔地紅糧、小麥之概稱也。生黔嶺之北,長赤水之濱,得上善之水,溶有機之肥。食之果腹而味美,釀之成酒則芬芳,造化之力,蔚為奇觀。”——節選自《黔糧傳》
酒評君為黔糧傳酒寫下這段文字,源自團隊對黔糧的一種近乎原始的崇拜,團隊在做頭腦風暴時,不知誰蹦出來一句,“好酒是種出來的,醬香白酒是天造人釀的產物,是天人合一最好的例證,而黔地紅糧是釀造醬香白酒最好的原料,我們要為它立傳”——“黔糧傳”的創意就此誕生。
有了好糧,還要有好的工藝才行。關于黔糧醬酒的釀造工藝,《黔糧傳》中也有論述:“及端午,溫熱之侯制曲,到重陽,純陽之時下沙。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三載封裝。精心以勾調,五載而銜杯,道法自然,天機潛藏。”這里說的“九蒸八烤七取酒”說的便是醬香白酒工藝中最上乘的“回沙工藝”,也是上好的醬酒所必須遵循的工藝。
倔強、堅硬的糯紅高粱在大曲微生物的作用下,經歷了長達一年的高溫考驗,終于化作美酒汩汩而出,然而這只是開始,醬香原酒還要經過至少三年的老熟才能脫掉新酒的稚氣,變得溫文爾雅,變得成熟穩重;蛟S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相比血氣方鋼的小伙子,溫文爾雅的大叔總是更能贏得少女的芳心。
“七次取酒,每個批次的酒都有不同風格,就像音樂中的七個音符。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樂章,全靠它們的完美搭配才能完成”,被譽為“舌尖上的藝術家”的調酒大師席玉向酒評君做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一款風格獨特的醬酒,也需要七個輪次的基礎酒,搭配以不同年份的調味酒才能成型,或厚重,或綿長,或輕快,或熱烈,就像譜曲一樣”。
哈,又遇到這么一位有情懷的調酒師!酒評君始終認為,美酒就如同繪畫、舞蹈、音樂一樣,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應該有情懷,只有這樣,作品才能有靈魂。所幸,黔糧傳酒遇到了席老師。
“斯酒也,得金之驕貴,木之質樸,水之柔媚,土之厚重,火之陽剛,故醬香突出,細致幽雅,酒體醇厚,回味悠長,清澈透亮,色澤微黃。”——節選自《黔糧傳》
酒評君迫不及待地取來一瓶黔糧醬酒,開啟封蓋,將酒倒入水晶玻璃杯中,酒線細且長,酒花堆積,密密麻麻,經久不散。少頃,酒花開始聚集,形成綠豆大小、個頭均勻、類似串串珍珠似的的氣泡,煞是喜人。
舉起酒杯,對光細看,酒體非常清澈,色澤微黃,略重于白水。輕輕晃動,還能看到類似油脂的物質在酒體中擴散下沉,油性非常好,杯壁上酒痕道道,猶如淚滴,楚楚動人。
端至鼻下,細聞其香,則醬味突出,細膩優雅,經久不衰。酒評君忍不住輕啜一口,綿甜爽口,非常舒服,待酒液在口腔中四散,一股焦香經鼻腔噴放而出,繼而醬香四溢,充斥整個口腔,整體感覺非常協調、純正。
在酒評君看來,對于醬酒的香氣,任何文字描述都是抽象的,至少是不完美的,而醬酒的風格多樣,很難用文字一一區分,因此酒評君希望通過用一組形容詞來概括這款黔糧醬酒,其中真意,還請酒友們親自揣摩。如果用“雄渾”、“復雜”、“厚重”來描述茅臺飛天的香氣口感,那么黔糧傳酒的口感香氣應該是“爽口”、“奔放”和“熱情”。
“嗟夫!國運昌則酒業盛,倉廩實而釀事興。黔糧酒成,不亦幸事乎?故為之傳。”——節選自《黔糧傳》
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限制,高粱被用來果腹尚且不足,釀酒絕對是個奢侈事兒,哪怕是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一口固態純糧酒也不是人人都能喝到的,F如今,國運昌盛,倉廩充實,天時地利,黔糧酒成,對酒友們來說,真是一件大大的幸事。
但事實上,能否遇到一瓶喜歡的好酒,除了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酒友之間的相互推薦,緣分也起到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作用。在酒評君看來,黔糧傳酒值得向酒友推薦,也希望有足夠的緣分能夠遇到懂酒愛酒的你。
品酒香,交酒友,知酒事
酒評網(微信號:jiuping_cn)關注酒類及周邊產品消費,致力于酒知識普及和酒文化傳播,通過測評、品鑒、對比等方式為酒友提供消費指南。聯系酒評君,QQ/微信:991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