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葡萄酒都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尤其是隨著進口酒的興起,在2016年前后逐漸形成中國資本海外收購酒莊的高潮。但隨著葡萄酒行業發展回歸理性,投資葡萄酒的熱潮開始消退,是資本不再偏愛葡萄酒了嗎?還是有別的原因?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熱潮褪去,投資歸于理性,有利于行業發展
中國投資研究機構——卡威的高級研究員呂鳳岐認為,葡萄酒投資熱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房地產、鋼材、煤炭等產業退潮,業內熱錢開始尋找新目標,進口酒作為朝陽產業,吸引了他們的關注,也導流了很多相關資本。其二,資本對于葡萄酒行業的預期很高,覺得在短時間之內,能夠變現紅利。但事實上,葡萄酒產業雖然在發展,但遠遠達不到資本的希冀,所以,很多投資者開始轉向其他領域,葡萄酒產業的投資終歸理性。
從今年前11個月葡萄酒發展來看,國產葡萄酒產量下滑7%,但銷售收入卻從2013年到2017年間,增長50億元,說明整個國產葡萄酒在向著量跌價升的方向發展,利潤率提高,整個行業的產品結構趨向于中高端。這其中有資本的功勞,比如酩悅軒尼詩、保樂力加、羅斯柴爾德等國際酒業巨頭在中國直接建設或者收購酒莊。而在完成酒莊建設和股權重構后,資本必然會瞄向下一個利潤點。
而進口酒在今年的表現也很曲折,前五個月仍然能夠保持進口量的高增長,進口額的增長保持到了7月份,但下面就出現了進口酒量價齊跌的局面,全年估計即便是增長也很難追上前些年的速度,這種表現很讓資本“失望”!呂鳳岐認為,業外熱錢最開始關注的就是進口酒,但這種不給力的表現,別說兌現紅利了,能讓資本保值就不錯了!所以,有些謀求短利的投資者會轉向,而無法抽身的資本更加傾向于從渠道和終端突破。
資本整合不再只瞄準上游,終端整合力量加強
資本在于葡萄酒業最直接的體現還是在于對上游資源的整合上,直接收購和入股海外酒莊顯得有些“簡單粗暴”,但你又不得不承認它是最有效的。但近些年,資本對于葡萄酒業的整合呈現出新態勢,結合線上的電商布局,在新零售和終端整合方面開始加強,這對于葡萄酒行業來說,也是一種利好。
深圳智德營銷策劃公司總經理王德惠認為:資本對于葡萄酒產業的關注和改造從最初的企業投資,到后來的產區構建,再到通過電商謀求資本紅利,到現在開始整合新零售和終端實體。今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20億入資1919,持股29%,1919也成為估值70億元的酒飲新零售領域的“獨角獸”!由此可見,資本對于酒業的整合,逐漸向下游和終端發展,這也符合當前我國的整體經濟形態!如今葡萄酒行業發展的重點,在渠道下沉的同時,通過資本紐帶聯系更多城市甚至區縣經銷商,實現區域突圍,然后再借助上游產品整合能力,向周邊市場輻射發散,進而吸引更多的終端加入。
對于未來資本在新零售和終端的整合,包括但不局限于葡萄酒!法國百特集團執行董事李昌銀認為,“未來兩類企業可以生存,一類是品牌所有者,一類是渠道和終端所有者。”這其實也導出了資本流行的兩個方向:產區或者渠道和終端。而傳統葡萄酒商,將會面對著資本的洗禮,如何選擇可能事關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