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葡萄酒面臨產量危機?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18年1-11月,全國葡萄酒產量58.1萬千升,累計下滑7%,其中11份實現產量7.5萬千升,同比下滑13.8%。
去年國產葡萄酒產量為100.1萬千升,而今年若想趕超去年,12月份的產量則至少需要達到42萬千升,而這個數字比今年前8個月的產量之和還要多。結合現在的數據來看,2018年國產葡萄酒產量下滑幾乎已成定局。
回顧往年數據,我們發現,國產葡萄酒產量近些年來都不容樂觀,自2012年達到138.2萬千升的歷史高峰后,之后便走上了一路下滑的“不歸路”。近5年平均降幅達6%,2016年,2017年的總產,更是低于2010年總產量。
與此同時,我們卻發現,國產葡萄酒銷售收入并沒有隨著產量的下滑而降低,反而呈現增長態勢。2013~2016年,國內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銷售收入分別為408.17億元、419.93億元、462.64億元和484.54億元,逐年遞增,2017年雖有波動,但整體來看,國產葡萄酒已進入一個量跌價升的新周期。這背后反映的是國產葡萄酒行業的結構升級。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競爭新常態:價格分化、品牌紅利、渠道變革
2008年,國產酒和進口酒在國內市場的廝殺大戲正式拉開帷幕。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發展變化,行業轉型升級,進口酒和國產酒的競爭態勢也悄然生變,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景象。那么,這些新景象新在何處?
進口酒的價格兩級分化,無限向兩端延伸。這種價格帶的分布為中高檔產品留下生存空間,國產酒借勢打入,紛紛進行產品升級和質量升級,搶占中高檔產品市場。如長城今年兩次進行“瘦身”,淘汰無效產品和低端產品。
國產葡萄酒越來越享受到品牌紅利。國產葡萄酒由于品牌集中度高,容易占領消費者心智,形成消費合力。據調查,張裕、長城、威龍這些國產大牌在消費者心目中有著很高的認知度。而進口酒由于行業門檻低、管理不規范,呈現出多、亂、雜的局面,極大地分散了消費者的品牌認知。
在傳統商超渠道,國產葡萄酒由于品牌集中度高、資金實力強,大面積陳列、促銷活動更為常見。線上渠道已成為國產酒和進口酒的布局重點,競爭也愈演愈烈,今年雙十一天貓酒水榜單顯示,在銷售額前十的葡萄酒中,國產酒占4個,進口酒占6個。
2、如何破局:細分品牌、細分品類、大單品
細分品牌占領消費者記憶。品牌是符號,背后是流行性,它便于消費者做出選擇。長城今年提出了子品牌品牌化,依托長城主品牌,形成了五大戰略性品牌。同時目前的國際葡萄酒巨頭嘉露、星座、富邑,無一例外實行的都是品牌細分策略。
細分品類適應消費多元化。隨著消費者口味的多元化、個性化,通過細分品類占領市場也是一種出路。在這一點上,華東的“干白部落”就做的很好,以品類破局,此外,威龍主打的有機葡萄酒的概念也值得市場借鑒。
大單品破局消費碎片化。任何一個市場,都應該是大單品和細分市場并存的。通過大單品滿足主流消費群,占領市場。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大單品也需要隨著市場變化升級換代。以張裕解百納為例,目前已更新到第九代,自1931年面世以來全球累計銷量已突破5億瓶,是名副其實的大單品。
國產葡萄酒“量”的下跌背后,反映的是葡萄酒行業“質”的升級,低效產能和無效產能退出市場也為中高檔產品的發展留出空間。我們期待國產葡萄酒未來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