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新舊世界的較量存在已久,世界葡萄酒格局看似定型,但隨著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增量擴容,中國將成為新舊世界之后的世界葡萄酒第三極。近兩年來,許多國產葡萄酒企業不再一味追逐世界流行,領悟到“做自己”的重要性,逐漸形成東方獨有的表達方式,建立屬于東方葡萄酒的表達體系。在探索東方葡萄酒的道路上走更遠,做得更多。
1、對標國際產區 國產葡萄酒抱團發展
近年來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性葡萄酒展上,國家組團的形式越來越常見,借鑒當年波爾多打造產區品牌的做法,世界知名葡萄酒產區都在抱團推廣,澳洲、智利、西班牙、法國、美國等知名產區每年要在世界各地做多場推廣活動,產區品牌宣傳效果明顯。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規劃,我國的葡萄酒產區的地圖日益清晰,形成了三邊開采區,新疆產區,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甘肅河西走廊,河北秦皇島產區,河北淮南產區,通化產區等九大主要葡萄酒主要產區,構成了中國葡萄酒產區的地圖。但在產區塑造上的投入還不夠,未能在市場中形成廣泛的共識,產區品牌還未形成。
值得欣喜的是,近幾年產區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開始著手產區打造,推廣風土特色。2018年長城葡萄酒率先打出風土大旗,推出五大戰略品牌分別根植于五大產區,從風土到文化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內蒙古烏海立足沙漠葡萄酒的特色舉辦論壇,提煉風土;賀蘭山東麓產區的各個酒莊更是組團到全國參展,擦亮產區名片。各產區政府先后出臺扶持政策,鼓勵葡萄酒產業發展。以精品酒莊最為集中的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為例,銀川政府除了每年1000萬元定向資金,還從釀酒葡萄種植、葡萄園建設到葡萄酒釀造、人才培養、產區品牌推介等方面給與政策支持,將葡萄酒打造成為寧夏的明星產業。甘肅、煙臺等產區也出臺了具體措施扶持、鼓勵葡萄酒產區發展。企業自覺加上政策扶持,中國產區發展將快步步入正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2、凝聚聲量 東方葡萄酒需要集中表達
地球上適合葡萄生長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南北緯30-50度之間,這兩條維度帶出產了全世界90%以上的葡萄酒。中國的許多產區與波爾多處于同一個維度,特度的大陸性氣候賦予中國產區的葡萄酒獨特的東方風味。
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發,中國葡萄酒的品質有了飛躍式進步,僅從在國際大賽上獲得的獎項來看,中國葡萄酒獲獎數量由2012年的9款獲獎單品增長到今年的121款。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由2014年的5款獲獎的單品增長為今年的131款。中國產區釀造的葡萄酒得到了越來越多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可以說國產葡萄酒已經具備了世界品質。
國產葡萄酒的品質提升,但對外宣傳的聲量卻并沒有相應放大,消費市場對國產葡萄酒品質的刻板印象還沒有轉變過來。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一方面是宣傳推廣述求過于分散,沒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產區內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缺乏大規模投放宣傳的實力。
借鑒國外知名產區的做法,國內各葡萄酒產區、企業更應該抱團發展,形成合力,不斷與媒體和社會接觸,凝聚聲量,共同講好產區故事。目前來看,煙臺、昌黎、新疆和賀蘭山東麓產區在行業里已經有了認可,但產區和品牌還沒有融合起來,這方面長城走在了前列,五大品牌代表五大產區,融合在長城的品牌之下。在新疆、甘肅和賀蘭山東麓產區還很多中小型酒莊,有產區品牌沒有企業品牌,這時候就需要企業齊心協力打造產區品牌,通過產區品牌帶動企業品牌,實現雙向共贏的發展路徑。
葡萄酒是集第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復合產業,涉及到葡萄種植、培育、采摘,發酵、釀制、灌裝、銷售等多個行業。發展國產葡萄酒產業不僅對中國在世界葡萄酒市場中獲得話語權至關重要,對當地政府發展經濟、改善生態也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崛起成為世界葡萄酒的第三極,需要立足中國的風土特色,發展具有東方風韻的葡萄酒。
中國的葡萄酒產區推廣剛剛起步,在政策制定、企業協同、資源整合方面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協會與企業共同努力,通過與有成功經驗的產區政府、協會交流,探索符合各自特點的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葡萄酒行業從起步到蓬勃發展,葡萄酒從陌生到逐漸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國內葡萄酒消費市場在不斷的增加,正在成為高增長,高盈利的品類。行業樂觀地估計,在不遠的幾年內中國的葡萄酒將會成千億級的行業,未來成為世界第一大葡萄酒消費市場也極有可能。面臨行業的巨變,國產葡萄酒既要有中國企業的文化自信,同時也應向世界先進學習,加強葡萄酒的建設規模等模式的研究,提升釀造的品質和個性的風格,建設起具有明顯產區特色的釀酒基地,釀造具有東方特色的葡萄酒,使我們國家成為世界葡萄酒大國和強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葡萄酒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