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增長的進口啤酒領域,行業的騙局正在與行業的高成長相伴出現。近日,酒業家記者獲悉,進口啤酒領域發生了數起以“供應定期貨”方式行騙的案件。
10月25日,深圳沃夫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夫國際)發布“關于“劉建忠”一案的聲明”。沃夫國際在聲明中提到,劉建忠自2015進入進口啤酒領域以來,一直以高買低賣的方式騙取合作商的訂金和貨款,涉及人數20多人、騙取金額1000萬人民幣以上。
該聲明指出,沃夫國際8月1日就已報警;8月29日警方正式立案偵查,先后多次前往廣東陸豐、福建廈門和龍巖等地調查取證;10月24日,深圳市龍崗區檢察院已依法對劉建忠進行逮捕。
沃夫國際內部人士趙可(化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上述聲明的真實性予以了確認。趙可告訴記者,公司今年3月份開始與劉建忠合作,6月份的時候劉建忠無法按約交貨,7月公司發現是騙局遂收集證據并在8月1日報警。
合作前,劉建忠告訴他們公司相關負責人,有專門穩定的的渠道供應優質、高性價比的產品,于是公司開始與劉建忠合作。合作伊始,劉建忠按單向公司供應現貨進口啤酒并都及時交貨,由此獲得了公司的信任。5月初銷售旺季來臨時,劉建忠誘導公司采購定期貨并獲得公司近600萬預付款,但在6月的約定時間其無法交付相應商品。
事發后公司調查才得知,劉建忠并無貨源。他前期的商品是高價從進口商處采購,然后低價轉賣給公司,目的是獲取公司信任,為后續行騙打基礎。趙可還告訴記者,本次受騙的損失不僅是近600萬直接被騙的貨款,還有累計約800萬的廣告投入、賠償的違約金及銷售收益。
事實上,沃夫國際的遭遇并非行業首例。據知情人士告訴記者,2015年采用定期貨行騙就已在行業內發生,只是當時單個案件涉及人數少(10人以內)和單位金額少(人均幾十萬),所以不曾在行業內引起普遍的關注。但2016年,此類的騙局開始在廣東、福建等進口啤酒發達省份大量出現,并且受騙人數與金額都相當大,才引起行業內的普遍關注。
對于上述知情人士的說法,許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予以了證實。他告訴記者,本次被劉建忠所騙的單位或個人有20多,被騙金額200萬到800萬不等,分布在廣東、福建兩省數地。而且,今年行業不僅有深圳的劉建忠案,還有深圳的戚建軍案和福州的許俊宇案等。其中,劉建忠案和許俊宇案因為受騙人員多、被騙人員分布區域廣、騙取金額大,而廣受關注。
資深進口啤酒從業者周杰(化名)表示,進口啤酒領域各類騙局近年時有發生,但今年發生的騙局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他提醒同行,首先要與有知名度和信譽度的供應商合作,對于在行業毫無知名度和信譽度的供應商要高度警惕,并在考察供應商現場時與現場人員核對信息;其次,當采購商品價格低于行情時要千萬慎重,提供商品價格低于行情2次以上的供應商多半是騙子;然后,合作的程序要合規,合作時要簽定規范的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責利并嚴格執行,一旦出現無法如期交付的情況就要高度警覺并做相應的了解和確認;最后,如果被騙一定要保留證據及時報警,以便減少損失。